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风机设备制造进入激烈暗战期 企业青睐三模式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3/2010 10:34: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快速发展的中国风电设备产业,又被注入了一剂新的强心剂。

  最新编写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下称《新兴规划》)提出,2011-2020年,中国将累计增加新能源产业直接投资5万亿元,投向包括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新兴规划》的出台对风机设备产业肯定会有触动,但并不会出现新的高速发展和重复建设。”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对本报记者分析。

  此前,在2006年公布《可再生能源法》,以及政府采取的包括固定电价等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我国风机设备产业曾经过一轮爆炸性的扩张。风机制造商数量由2004年的6家,激增到现在的80多家。

  “现在多数企业都面临着开工不足的情况。”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公司(下称北重)营销经理孙洪刚坦言,近几年风电设备制造市场的产能扩大的速度超过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即使《新兴规划》出台,“未来也还是会以行业整合及消化过剩产能为主。”

  实际上,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数据,2009年我国(不含台湾省)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380.32万千瓦,虽年同比增长124%,但全国新增市场的59.8%,都是被排名前三的华锐风电、金风科技(002202)和东方电气(600875)所独占。其中,华锐新增装机349.5万千瓦,金风为272.2万千瓦,东汽203.6万千瓦。

  与此相对应的,是排名在第四位及以后的企业新增装机容量最高不到80万千瓦。据统计,新增装机在10万-80万千瓦的有16家企业,合计新增装机500万千瓦,占我国新增市场的36.2%。

  然而,虽不知5亿元的大蛋糕中,风电设备行业最终能获益几多,但在总额巨大的诱惑下,每家企业都渴望能分得一杯羹。于是,最大程度的拓展市场就成为了各家企业的第一要务。

  目前,尽管国家增资大幕还未拉开,各企业暗战已风起云涌。拓展海外市场、开发风电场和邀请能源企业入股,是风电设备企业较为青睐的方式。

  政策利好?雾里看花势未明

  7月20日,国家能源局规划发展司司长江冰透露,《新能源发展规划》已更名为《新兴规划》。事实上,这份规划本身并不让风电设备生产商们感到陌生。

  从2009年年初开始,国家能源局就开始着手制订《新能源发展规划》,而发改委、能源局的官员也在多个场合中提及过此规划的情况。

  “即使说了将按相关程序上报国务院,但规划何时能够真正出台还是未知数。”一家位于第三梯队的风电设备生产企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此外,该人士告诉记者,“曾经被视为我国新能源领域象征的风电、太阳能可能不会受到之前预期的待遇,未来两大产业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低于核电产业,屈居其后。”

  在2007年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根据各类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潜力、技术状况和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领域中,并未提及核电。

  而在《新兴规划》中,按照江冰的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三类非化石能源,第一类是核电,第二类是水电,第三类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从比例上来说,在非化石能源2020年达到15%的目标中,水电要占到9%-10%,核电占2%-3%,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占2%以上。

  相比“5万亿”可能对风电行业的提振有限,更让这位人士郁闷的,是从2009年开始,国家已释放出一系列的信号,将要调控风电设备制造行业。

  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其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风电行业被“点名批评”。国务院表示,原则上不再核准或备案建设新的风电整机制造厂。

  其后,是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公开场合表示,政府将支持风电领域的并购重组,希望能够产生3-5家跻身全球十强的国内风电设备企业。

  今年开始,则有了实质性的动作。

  3月,由工信部率先出台《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下称《准入标准》)。其中,提到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产量100万千瓦以上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和全部生产配套设施。

  近日,则有消息称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制定的我国《风电并网技术标准》(下称《技术标准》)计划于8月份公布,很大程度上也是考验风电设备商的技术。

  目前,关于《技术标准》的严厉程度仍是众说纷纭,但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周凤起就表示,“仅《准入标准》,能达到要求的目前不超过10家。一旦该标准实施,不合格的企业今后在税收、土地、贷款等方面都得不到优惠,只剩下被淘汰的命运。”

  “也有消息说,正式稿会比征求意见稿更严厉。”孙洪刚告诉记者。

  风机出海:技术薄弱是拦路虎

  第三梯队的企业们忙着避免被淘汰,优势的风电设备企业则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在5月底举行的美国达拉斯风电展会上,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高调宣布美国金风开业的消息。虽然金风原定于6月22日登陆H股一事未能如愿,但武钢日前则向本报记者表示,其国际化战略依旧,“未来3-5年,我们的海外业务要占整体业务的1/3。”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华锐也宣布要与美国超导公司进一步扩大战略合作关系,开发面向陆上和海上风电市场的大型兆瓦级风机,并计划在2012年推向全球市场。

  风电机组累计装机我国第四、且较早实现自主知识产权风机出口和技术出口的明阳,则不满足于此前的产品仅出口美国。

  “澳大利亚、东南亚、甚至非洲都可以,只要有资源、能进展,就是我们的目标市场。”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首席整机技术工程师张学表示。

  无一例外,联合动力与北重的相关负责人,也都向记者表示,自己所在的企业确有向国际市场进军的计划。

  实际上,风机出海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2007年,一些企业就开始探索向海外市场扩张。而去年,史立山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将国内风机制造行业的产能,放到国际市场上考量。这样的说法,也似有鼓励中国风机制造厂商“走出去”之意。

  “这是未来风机走向全球、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姜谦分析,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大力提倡新能源的发展,因此国外有更广阔的市场。

  以风电产业发展速度同样迅猛的美国为例,其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全球第二,但是相对于中国风机市场竞争的“惨烈”之势,美国在装备制造商基本是被GE所垄断。所以,许多中国企业盯上了美国市场这块“大肥肉”。

  此外,姜谦认为,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向国际扩展的最大动因,还是国内的价格竞争。

  “相对于国内市场利润比较薄的现状,国外市场上风机的价格更加合理。”张学证实了这样的说法。

  不过,国外市场的吸引力固然巨大,但是对于众多中国企业来说,这仍是一个需要“跳起来摘的桃子”。

  “目前,国内风电企业唯一的优势就是价格比较便宜,但是这样的优势正在被弱化。”姜谦表示。此外,GE、Vestas等外企近期也有价格下调的表现,所以未来竞争会越发激烈。

  国内企业的优势正在被弱化,但在克服自身弱点上却不见明显进展。

  不同于其他产品,风电设备需要有2-3年的安全运行记录作为市场的培育期,而考虑到我国厂商在国际上最受诟病的就是机组的质量问题,所以即使“走出去”了,也并不一定能在短期内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不少企业依靠购买国外的图纸、关键的零部件进行组装,只要有钱就可以做,根本谈不上研发或者是完整的技术体系。”姜谦表示。

  一位来自国外风机制造企业的人士透露,“相比于见效较慢的自主创新,国内企业都更青睐技术合作。”

  可是这样的技术合作也给一些企业的国际化路途设置了障碍,“向国外发展的时候就涉及授权的问题,需要有市场转入认证。”孙洪刚表示。

  而国家可能也已经意识到了太依靠国外技术的潜在问题。于是,为促使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准入标准》要求,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少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