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环保是经济转型的助推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30/2010 14:22:34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俞海

  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已经吹响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号角。然而,尽管中国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政策和实践基础,但绿色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障碍和挑战。本文阐述了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描绘了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路线图。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提出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助推器,希望能帮助读者对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关系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2008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绿色经济从此成为当前世界环境与发展领域内新的趋势和潮流。从绿色经济的内涵和目标角度来审视中国发展的当前状况和未来,可以确信,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更需要发展绿色经济,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政策和实践基础。

  但是,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是绿色经济概念刚刚提出,人们对绿色经济的理解和认识还是初步的,尚未形成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二是已有的和绿色经济相关的实践是零散的,未形成系统,在地方层面上的相关实践也是初步的和非自觉的。因此,中国发展绿色经济还任重而道远。

  中国需要发展绿色经济,但却面临诸多障碍

  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治关系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的强烈政治意愿和战略方向。但是,经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制度和条件不完善、投资和技术创新不足、战略和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将阻碍绿色经济的发展。

  首先,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繁荣,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当前主要的发展模式和状况面临着不可持续的现实危机。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虽然当前的环境状况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尚未根本好转,形势十分严峻,压力继续加大,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

  其次,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治关系的客观需要。一直以来,“两头在外”的加工出口贸易模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这种模式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但是这种顺差和盈余是以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为代价的。更为严峻的是,这种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在国际经济、环境和政治关系中的形象和地位,中国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关键因素。

  第三,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强烈的政治意愿和战略方向。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虽然没有关于绿色经济的直接提法,但是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政府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与绿色经济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关注绿色经济并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的重要趋势,对中国发展有利。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强烈政治意愿和战略方向。

  第四,发展绿色经济在中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实际上,中国近几年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也采取了诸多具体行动,如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低碳经济、经济刺激方案中的环境保护投资、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等。应该说,这些行动和实践等都蕴含着绿色经济的基本内容,为未来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但是,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都尚未成熟,存在诸多障碍和挑战。

  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惯性。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追求经济增长仍然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同时,人口的持续增加和消费形态的变化将给资源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从经济增长方式看,不少地方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实现GDP增长就能实现发展的传统思维惯性依然强大,跨越式增长冲动仍然很强烈。因此,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将经历较长时间。

  二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从经济结构看,中国从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的经济结构转向主要依靠内需和消费拉动的经济结构尚需一个过程;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中的原材料、制造业和传统的重污染行业,如钢铁、水泥、石油等仍将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能源需求还会持续增长;从城乡和区域发展结构看,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非常突出,区域发展非常不平衡,城乡和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差别很大。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是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三是社会制度和条件不成熟。在当前的体制框架下,以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为中心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仍然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从地方调研反馈的情况看,大项目、大投入和大增长仍是各级地方官员和决策者考虑的中心问题,在这种氛围下,在全国水平上就无法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均衡发展,就无法实现绿色转型。从环境治理结构看,尚未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良性互动的环境保护公共治理结构,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经济综合决策的范围和程度非常有限,“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和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四是绿色投资和技术创新不足。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投资刺激方案中,直接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占5%,如果加上支持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中国在经济刺激方案中的绿色投资将达到14.5%。但是产业投资方面,国家未来投资多少,如何筹集这些投资并落实这些投资尚没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在技术创新方面,目前技术引进较多,自主研发创新普遍不足,这种状况可能会在短期大幅扩大当地的产业规模和提高经济总量,但缺乏技术自主创新支持。

  五是战略和政策执行不到位。当前已有的产业发展规划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和推动的投资政策来拉动增长,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强制驱动方式,对于如何激励和吸引私人部门和民营企业进入绿色经济领域和发展绿色产业缺乏系统的政策安排,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市场驱动模式;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无论是排污权交易政策,还是绿色信贷、环境责任保险、生态补偿等都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并实践符合社会经济情况和环境管理特征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六是环境管理能力偏弱。在社会综合决策中,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地位较以前虽有所改善,但相对经济主管部门仍处弱势,环境保护部门尚未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阶段决策和管理的重要部门,在宏观综合决策特别是经济决策中的作用仍待提高。在地方层面,项目审批、排污收费、行政处罚等环境管理与执法过程中,受到干预的情况仍然存在。总体上,环境管理能力偏弱的状态无法适应当前环境管理以及通过环境保护推动国家绿色转型的客观要求。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路线图

  中国要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提高各级决策者的认识,其次要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时,要把发展绿色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引导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加快绿色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轨迹和经验以及中国的实际状况看,中国要发展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根源性问题入手,系统思考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和方向。

  一是在意识层面,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决策者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这需要不断提高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绿色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在当前体制框架下,中央政府决策者发展绿色经济的政治意愿和决心尤为重要,需要从中央层次改革政绩考核体系,改变以经济总量和速度指标为中心的考核方法,从对GDP的简单考核,转变为对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就业等综合指标的考核,促进地方和各部门朝着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的方向制定政策和行动计划。

  二是在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国家的经济和产业结构。要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促进国家和地方向绿色经济转型;要调整依赖出口拉动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使其转变为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的经济结构,改变“世界加工厂”的低级状态,努力占据世界产业分工和全球产品链的高端;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在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中避免污染产业简单的空间转移;改造和“绿化”传统制造业,包括钢铁、化工、冶炼、造纸、纺织等传统的污染和能耗密集型企业,推动这些产业的技术和工艺升级,逐步合理地降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促进节能减排;培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等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在战略和规划方面,将绿色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以及执行中,要融入绿色经济的理念、措施和行动,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要利用我国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加快制订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各部门、各领域的发展规划,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全面“绿色化”。同时,要积极推动各产业部门绿色投资规划的制定。

  四是在技术方面,加快绿色科技创新与应用。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是支撑。许多发达国家都利用这次全球经济秩序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等领域的绿色技术,意图引领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革命,从而确保国家技术竞争力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使本国处于世界经济分工和全球产品链的高端。我国应当对绿色科技创新与研发应用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强绿色科技研发应用试点示范,进一步加快环境友好型技术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技术、新兴产业技术以及环保产业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五是在消费方面,倡导绿色消费,引导绿色投资。要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在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坚持绿色标准,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绿色消费,如在国家层面,建立法律框架,为制订绿色消费发展政策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的政策宣传等;在企业层面,推广绿色生态设计、制定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包装回收和垃圾处理产业化政策等;在消费者层面,完善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和抵押金返还政策等,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

  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助推器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利于在源头上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环境标准可以在上游和末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环境执法可以减轻经济产出对环境的压力;推动环境产品认证可以引导绿色消费;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可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环境信息公开程度可以促使公众积极参与绿色经济发展;加强环境科技应用可以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从绿色经济的内涵和目标看,环境保护既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之一,也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助推器,环境保护和管理的多种手段和工具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大有可为。

  一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源头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通过战略环评,促进国家在宏观层面进一步确立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使绿色经济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推手;通过规划环评,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产业规划中突出绿色经济理念,合理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别是要适当缩减传统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比例,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合理安排产业分布;通过项目环评,从源头严格控制高污染和高能耗的新建项目。

  二是提高环境标准,从上游和末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合理提高行业和企业的环境准入标准,以环境容量为依据,以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为准入条件,从产业政策、工艺规模、清洁生产、选址布局、污染防治、总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制定各行业和企业的环境准入政策,从严控制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项目,要求新增污染物的企业必须落实总量来源,从源头上控制新增量的产生;继续淘汰小钢铁、小造纸、小化工等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开发附加值高、能耗低、排放强度小的各类产品;调整能源结构,合理开发沼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三是加强环境监察执法,严格对环境污染进行末端治理。通过建立完善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和严格有效的执法和管制措施,提高违法成本,降低守法成本,促使环境行为主体自觉遵守环境法规与标准,促使企业加强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通过末端治理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减轻经济产出对环境的压力。

  四是推动环境产品认证,引导绿色消费。通过建立环境标志产品标准体系,促进环境标志产品以及低碳产品等的认证,以政府绿色采购为先导,推动中国的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通过绿色消费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地引导绿色生产,最终从消费需求链条和环节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五是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引导传统企业“绿化”,培育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从生产、消费、投资、贸易等经济各环节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促进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制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通过市场与价格引导企业和消费者的环境友好行为,驱动和引导传统污染密集型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退出市场,激励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

  六是提高环境信息公开程度,引导公众参与到绿色经济发展中。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建立一种政府、企业、公众协力保护环境的环境治理结构和机制;通过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与决策权等权益,提高公众对绿色经济的认识、理解,促进公众有序文明参与到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包括参与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政策标准制定、企业项目建设和运营监督等方面,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七是加强环境科技和政策创新与应用,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通过加强环境科学技术以及其他交叉学科技术的研发、创新与应用,重点攻克当前及未来中国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重大基础性环境问题和难题,为清洁生产、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育等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强环境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研究能力,为当前及未来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