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中电联疾呼启动煤电联动减亏 电价走向陷入谜局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7/2010 07:56:02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张涵

  国际能源网讯:电价涨还是不涨,是个问题。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电企、消费者的答案各不相同。昨日,中国电(600795)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发布报告称,鉴于今年上半年火电行业严重亏损,呼吁尽早启动煤电联动机制。

  在国家发改委刚刚宣布限制煤价后不久,中电联此番“喊话”,使短期电价走向再次陷入谜局。此前,电价上涨风声不断,来自发改委等主管部门的辟谣声音总是随后就到。对此,相关专家表示,煤电价格互涨并非理性的调控手段,也是经济和消费者无法承受之重,合理调控两者利润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中电联:煤电联动严重不到位

  中电联昨日发布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称,上半年全国发用电量高位平稳运行,电力行业总体利润实现恢复性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5月份,电力行业利润总额由上年同期的155亿元,增加到504亿元。但电力行业利润分布极不均衡,全国火电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92%,中部地区火电亏损情况更是严重,各省份亏损面均超50%。

  中电联在报告中称,长期以来,由于煤价快速上涨,煤电联动的实施在时间、幅度上严重不到位,以及资源价格改革严重滞后,导致火电企业长期亏损,且亏损面不断扩大,尤其是中部地区资源省份如河南、山西,上网电价长期偏低、而煤价累计大幅上升,形势更加严峻。

  中电联建议,按照电煤价格、上网电价、销售电价同步联动的原则,增强煤电联动时效和地区针对性,缩短电价联动滞后期限,同时适度降低电力企业消化煤价上涨的比例,同步上调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以弥补煤电联动价差缺口。

  电价上涨成语言游戏

  今年上半年,随着煤炭价格一路走高,“启动煤电联动机制”、“电价应该上涨”等声音不断传出,传言与辟谣的语言游戏一个接一个。

  4月,煤价走向短期高点,而南方旱灾缩减了水电的供应能力,有媒体报道,五大电力集团(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联名“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上调上网电价。对这一消息,业内人士分析,通胀压力较大,电价短期内没有调整可能,“上书”主要是表态。国家能源局随后做出回应:“从未接到涨价申请。”今年的首次电价上涨风波以“谣言”形式告终。

  进入5月,煤价涨势不断,媒体及行业研究机构再次传出“重启煤电联动”的声音,各家说法的差别只是期限。6月,有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正在研究电价调整一事”。时隔仅两天,发改委在网站显著位置登文辟谣,称此则报道不实,该委官员李静也从未发布发改委进行电价调整的言论。

  语言游戏之外的现实是,截至今年6月,我国合同煤价涨幅超过10%,已超过煤电联动设立的5%红线,市场煤价涨幅更是高达30%,这也是火电企业不断发出“涨声”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预期强烈,5月份CPI涨幅超过3%警戒线,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CPI涨幅低于3%,但分析机构纷纷表示这一数据“出人意料”。涨电价还是保CPI?发改委最终选择了保CPI。

  煤电短期内联动“破产”?

  6月下旬,电力企业联名“上书”消息再次传出,“上书”内容除限制重点合同煤涨价外,还包括再次启动“煤电联动”。6月25日,国家发改委与部分龙头煤企负责人座谈,明确要求稳定煤价,以求电价维稳,并发布了相关文件。

  在我国煤价市场化多年以后,发改委首次正式出手调控煤价,也让业界人士意识到,为求电价稳定,煤炭行业利润将接受干预,而煤电联动的计划短期内已经“破产”。

  “煤电联动的迷惑在于,电价动了,煤价接着动,经济和消费者如何承受?”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政府干预下的长期煤炭合同是中国解决煤电矛盾的一个手段,但当煤价进一步大幅上涨,要求煤企按照长期合同价格供煤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除了行政手段之外,法律上很难保障。”

  事实上,由于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化,煤企利润相对较高,而供求关系影响下的高煤价使计划体制下的电企成为煤价的直接负担者。林伯强认为,打破煤电价格矛盾困局的有效办法是“合理调控作为国家资源的煤炭,实现有效的煤电互动,而非相互推动涨价”。

  言成本必提煤价,这是目前电力企业要求调整电价时的逻辑,然而电企员工的高福利、高收入更是让公众诧异,“年年说亏损,年年盖高楼”的现实面前,电企的涨价理由总是不让人信服。分析人士认为,电企本身市场化程度较低、员工福利过高、企业办社会等问题是亏损的重要原因,同时,多数电企生产效能低下,不少电企单位电度产品的煤炭消耗远超400克,有的甚至超过500克,超出国外同类电力企业耗能的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