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国家电网的劳伦斯实验室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0/2010 16:55:07   来源:《能源》   作者:王睿
“电力系统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人造系统,甚至超过航空航天。”在国家电网仿真中心交直流电力系统数模混合仿真实验室,很容易体会到中国电科院总工程师汤涌这个说法。

  在数百平方米的大厅里,2米多的黑色大型机柜排排矗立,里面的无数电子电路板加上一个大型计算机程序,就能模拟出真实的电网运行。在计算机终端屏幕上,显示着一张完整的全国电网地图。需要了解什么条件下的电网状况,在计算机上设置参数即可见,而物理的电子电路板能帮助计算机提高数字模拟准确度。看起来像插拔积木一般操作电路板,可能是在设置一个从四川到上海的完整电力系统。

  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电力模拟系统。楼下的第一代动态模拟系统实验室则布满了小型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电动机、冰柜、大大小小的灯泡等,是一个更为直观的微缩电力系统。

  “航空航天系统难在精密,电力系统难在规模大、范围广、元件多,而且不能现场试验。”汤涌告诉记者,仿真试验研究对电力系统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特高压电网的方案,都要在这个仿真中心反复试验,以论证安全可靠性。

  当年论证三峡工程的输变电方案,为了多种试验方法相互验证,汤涌和同事们专程去俄罗斯做了三个月的试验。

  这个投资2亿人民币建设的电力系统仿真中心与三个特高压试验基地、计量中心和国家风电研究检测中心一起,构成了大电网试验研究的物理基础。“我们国家的资源分布和需求决定了要发展特高压。”中国电科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来小康说,特高压不是一个技术和安全问题,而是经济需要远距离传输。

  现在特高压技术让国家电网在国际上的声音变大了。“由于我们地大网大,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强。”来小康坦承,“如果没有特高压,没有大电网,有可能我们什么都不如人家。”

  曾深入研究特高压的美俄等国均放弃了建设,而中国的1000千伏交流示范工程已在争议中投运一年半。凭借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相关技术装备和试验基地,中国电科院开始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的特高压交流标准电压被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大电网组织推荐为国际标准电压。国际电工委员会还成立了高压直流输电新技术委员会,并将秘书处设在中国,由国网公司承担相关工作。

  事实上,中国电科院早在1996年就开始做特高压的论证,甚至20年前就开始涉及这一概念。“专家觉得一个问题有研究价值,就会推动上面立项。”

  如今被国网人频繁提及的可控串补装置,就是名誉院长周孝信90年代看到的方向,并推动了研究。“首先是在院里自己立项,用一些基金先做起来,几年以后有了一定基础,觉得能做,就申请国家项目,像串补就是973项目。”等继续研究到了可以工程实施的阶段,国家电网公司就要介入支持。这时资金需求大,国网还要掂量上不上,找内外很多专家一起论证。汤涌告诉记者,一种技术从初期跟进到实验室再到现场应用,往往要十几年之久,院里重大的科技示范项目无不是十年磨一剑。

  中国电科院成为世界第四个掌握这一技术的企业,该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并出口海外。

  汤涌领导的电力系统研究所还有支撑电网运行调度,解决疑难杂症的任务。从国家电网发展规划的制定开始,他们就要参与规划方案评估,考虑预想事故对规划方案的影响,运行现场出现异常,马上赶去找原因、提措施。此外,集中封闭搞项目会战也是常事儿。“我们相当于专家门诊,地方上自己看不好的就送到我们这来。”

  在高压所高级工程师李同生的回忆里,类似的技术服务是电科院建立初期的首要工作,主要为解决生产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在输电线路频繁发生事故的年代,现场调查和措施改进是他们最重要的日常工作。

  但后来,科研和技术服务的比例从“三七开”变成了“七三开”。第一个330千伏的刘家峡输变电工程,反复论证实验、更改方案的三峡输变电工程,正在建设的特高压电网,后面都是电科院在做技术理论支撑。

  但此前多年,无论技术服务还是科学理论研究,都与电科院自身产业关系不大。汤涌记得,中国电科院的主要风格一直潜心做科研,直到2000年的转制大会之后,科研开始加速面向市场,电科院旗下的科技公司逐渐背上盈利任务。

  但南瑞的机电自动化保护范围较专,主打一种核心产品,中国电科院的综合科研技术仍是国内第一。在企业的带动下,其技术研究和成果应用更加一体化,对产业需求的预测也更有的放矢。

  电科院的6000多名员工里,科研和产业的比例为1:2,去年的营收是34亿。不过若算人均值,还是“南瑞效益更好”。

  中国电科院承担着国家电网公司研发中心的功能,有做前瞻性研究,引领行业的作用,但来小康坦言:“当然我们原来的工作基础和产业结合还不是那么紧密,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我们在往这个方向上努力。原来研究院以技术支撑为主要工作,现在向引领作用发展。”

  2006年,新能源研究所和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相继成立,均指向前瞻性研究。

  新能源研究所成立时只有5个人,就将研究方向定为风电并网分析、风电机组检测、风能资源评价和风电功率预测。而那时外界还很少有人了解风电产业这些需求。如今已有90多人的新能源所,每天只有十几个人坐在工位上,大部分跑在各种现场。其研究也已初具规模,成为国内唯一具有国际互认可资质的风电检测机构。

 尝试对不可预知的风电进行功率预测,也是新能源所的工作内容。“我们拿以前的历史数据,加上数据天气预报,来预测明天的发电情况,能滚动预测未来24到48小时。”新能源所一位专家说,现在的准确率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已有7个网省电力调度中心投运了这套系统。不过汤涌认为,这些数据还是测算出来的:“看系统精准度,我们得说5年以后论英雄。”

  为了在世博上展示电网对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调度能力,新能源所为国家电网馆做了风光储调度系统,智能电网、储能电站的控制系统等。有一段时间,他们每天工作到凌晨4点,但很多人至今还没有进过世博园。

  储能是来小康主管的工作内容之一。新能源和大电网催生了这一新的市场空间,他称这可能是“改变电网发展方式的革命性技术”,而中国也许会走在世界前列。他认同科技部一位副部长的论断:“中国的科研实力和国情相对应,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前列,但我们电力是再往前一点。”

  中国电科院区内有个电动汽车充电站,也是来小康辖下的试验田。“我们充电技术没有拖电动汽车的后腿,时间表是由汽车制造业确定的。”他担心的是,各方一哄而上建充电站,不考虑对电网的影响,有一天会重蹈风电的覆辙。

  除了研究这些已为人熟知的东西,来小康还是超导电力研究所所长。“超导材料会引发整个电力系统的革命,但这是30年后的技术,我们也在关注了,这就是科技引领作用。”

  这样的作用,让人想起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这个创建于1931年的实验室,已诞生了10个诺贝尔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