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区域的功能定位,以樱桃沟小流域水环境治理为核心,沟内水系为轴线,以行政村落和交通节点为重点.实施近自然式生态治理,实现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多项目标,并有力地推进和谐新山村的建设,在生态涵养的同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门头沟区 樱桃沟小流域 水环境 近自然 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637(2009)增刊2—0046—04
樱桃沟小流域位于妙峰山镇,流域面积为48.87 hm2,属于中纬度大陆东岸季风气候类型,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为1 l℃。无霜期在(170~240)d,年平均降水量为514.4 mm,其中汛期平均降水量为414.42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2.3%。流域内植被分布与海拔和坡向有关,海拔在800m以上的山坡主要以荆条、山杏、三亚绣线菊为主,草本以白草为主。植物生长茂盛,覆盖度平均在80%以上。其问分布着成片的天然次生林,主要以山杨为主;还有成片的人工林.主要以油松、落叶松为主。海拔在800m以下的山坡.主要以荆条、酸枣、山杏为主,伴生树种有小叶鼠李等.阴坡有绣线菊和蚂蚱腿子分布,草本植物以白草、蒿子为主。流域内有担礼、桃园、南庄、樱桃沟、涧沟5个行政村,790户,山顶有妙峰山景区。主要经济支柱矿山企业近年陆续关闭,目前经济收益主要靠观光农业和开展生态旅游。流域内交通方便,沟边为去往妙峰山的担涧公路,并且治理沟道还与109国道和水担路相交。
1 存在的问题
1.1 行洪泄水不畅
沟道内的垃圾无序倾倒;为了出行方便,私建通行便道:靠近村庄沟道,私自开垦,种植农作物;部分地段私搭乱建的建筑物以及沟道部分地段塌岸明显,这些都不利于沟道的行洪泄水,直接影响到行洪安全。
1.2 水资源利用不够、与流域发展不协调
项目区内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仅仅作为农业灌溉,没有充分利用,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未能与流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定位相结合,严重地制约着流域内农业观光和生态民俗旅游的发展。
1.3 生态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足
妙峰山是门头沟区的“三山”之一,位于樱桃沟流域范围内,项目区位于去往妙峰山景区必经之路沿线。流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生态景观、农业观光采摘、历史文化名胜等旅游资源,但是目前流域存在着资源缺少深度开发、沿线相关设施不配套,景点不连贯等问题.制约着流域经济的发展。
2 流域生态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流域生态治理必要性
2.1.1 提高沟道防洪能力、加强雨洪利用的需要
樱桃沟小流域是永定河的一级支沟,是流域排洪泄水的重要通道,但沟道内垃圾无序堆放、私自种植农作物、私搭乱建、塌岸等现象,如遇暴雨会影响到行洪安全,沟道的综合治理是提高沟道防洪能力的需要:同时在沟道范围内设置雨洪集蓄利用设施是提高对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
2.1.2 改善山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流域内各行政村都是依沟道而建,沟道内部分地段垃圾堆积,对沟道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2.1.3 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实现的需要
流域内关停了作为主要经济支柱但是与发展总体定位不相符的矿山开采,调整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是实现区域生态涵养发展的需要。
2.2 流域生态治理的可行性
2.2.1 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方向
小流域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实施能够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为流域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符合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区的定位,也符合樱桃沟流域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方向。
2.2.2 有相关政策作保障
门头沟区定位于北京的生态涵养区.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流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政策是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有力保障。
2.2.3 具备项目开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项目区内具有开展生态旅游和观光采摘的优越基础,其中旅游资源有妙峰山景区、樱桃沟的樱桃、千亩玫瑰园、塘坝水环境设施等,以及科委和林业系统矿山治理的示范工程为流域发展生态产业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矿山关闭后,急需发展替代产业,群众对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愿望强烈,这些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宽松的社会条件。
3 治理原则
3.1 坚持科学发展观、生态优先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持原生生态类型的基础上,改善、优化水环境,在生态改善情况下。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3.2 坚持全面规划、点线面结合、重点突出
坚持全面整体规划,以整条沟道全面考虑,水系为线,潭洼为点,营造水面,带动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坚持整体全面发展但对于交通节点、村庄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做到重点突出。
3.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设计
根据沟道各段自然、旅游资源和发展前景不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设计。
3.4 坚持安全排洪,蓄、排、用相结合
沟道综合整治在满足安全排洪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蓄水功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营造水景观环境,将沟道对雨水的蓄、排、用功能相结合。
3.5 坚持生态治理与景观优化相结合
水环境建设中持生态优先的同时结合景观需求,为发展区域旅游休闲产业创造条件。在水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可结合生态旅游开发进行景观优化、美化工程建设。
3.6 坚持生态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坚持水环境建设与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适度开发利用。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
4 主要治理措施
以流域水环境治理为核心,沟内水系为轴线,以行政村落和交通节点为重点,实施近自然式生态治理,建设“1根水系轴线、4个水景核心区”。
4.1 沟道清理
4.1.1 沟内垃圾、私搭乱建清理
对沟道内目前部分生活垃圾进行清理,以保证沟道的清洁卫生和符合流域开展生态旅游的景观要求。同时增设垃圾集中堆放池,以便今后的生活垃圾能够集中妥善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由于矿山开采弃渣和建筑垃圾的随意倾倒以及塌岸落石,造成了沟道堵塞,行洪通道不畅,需要进行清理。对现有的一些私搭乱建的临时建筑设施进行拆除;对沟道内部分无序农业垦殖用地进行清理退让;对沟道内原有不合理过往通道进行清理、调整。
4.1.2 沟内山石整理
项目区沟道内有常流水段沟道乱石嶙峋,配合水系和步道的规划对现状山石进行适当的整理.保持一定的自然景观。无常流水段沟道由于杂草丛生,河道淤积影响排洪通畅,需进行清理,形成容纳常流水通过的沟道,将两侧的漫滩台地进行整理、以备植物景观带的营造。一方面把沟道乱石移至沟岸,进行简单的抛石护岸以减少雨季洪水的冲刷,保证行洪安全:另一方面把沟底的山石结合水系和步道营造山涧小景如踏步、雍水带。
4.1.3 土方整理
满足沟内行洪和水面湿地营造的要求,在坚持土方内部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平整,局部区域进行微地形改造,部分沟道形成植物栽植的漫滩阶地,因地制宜,塑造地形起伏的景观空间,以及对沟道深度进行合理的整理。
4.2 蓄水工程
4.2.1 拦截蓄水设施
为了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水环境景观建设的需要,结合沟道两岸居民的出行方便,修建壅水坝埂及人行便道。
在两岸居民的过往通道处,将过沟通道与沟道截流相结合,长度根据沟道宽度来定的人行过道,采用砂石结构基础,两端与岸边路面漫坡顺接。在沟道主要水景观营建地段,由于水面不深而沟底高差较大,采用移挖做填形成多级、小型壅水坝埂进行截留蓄水形成水面。
4.2.2 防渗处理
为了能达到河道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及景观水面的效果,对常水位以下沟底部分,采用500 g/m2的膨润土防水毯进行防渗处理。
4.2.3 塘坝清淤、维修
项目区内现有部分塘坝年久失修,严重影响塘坝的蓄洪能力,并且存有安全隐患,需要进行维修。采用混凝土工艺进行修补,部分塘坝采用钢筋混凝土工艺进行加宽加固。塘坝内的淤泥,采用机械挖掘,结合人工进行清淤作业。
4.3 循环水系统
生态设计倡导可持续性,其中水系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通过建立水循环动力系统形成动态水系统,以免水质的恶化和提高水景观的价值。
对沟道内有塘坝及其他适宜营造水面区域,就地造潭营造水面和水流通道。将现有水面疏理,用现有山石雍高水面或分级设置园林景观跌水或滚水坝,扩大水面面积形成动态的水景。对下游部分没有常流水的地方,暗埋管道将上游的水引至下游设置水潭,并且为了保证下游水潭的水量,水潭设防渗膜防渗,各个水潭都有暗管相通,保证水体的流动性。在每处循环的下游末段位置,设置水泵,通过地埋管进行水资源的人工循环。
4.4 雨洪利用
4.4.1 村庄雨水利用
村庄内由于房屋、庭院、道路等不透水建筑设施.硬化比例相对较大,充分利用村庄的地表雨水径流.导入景观水体以及雨洪集蓄利用设施。可用作绿地灌溉、景观水体的补水。
由于降雨开始时的雨水水质较差,应该设置初期径流弃除设施将这部分雨水弃除掉。降雨中后期的雨水经管道流入景观水池。若降雨超过设计标准.雨水水量过大,则可通过景观水池的溢流设施溢流。
4.4.2 支沟雨洪利用
项目区各支沟内分布有历史采矿点,支沟径流直接汇流进入主沟内,雨水没有经过沉积,含有大量泥沙等物质,容易在主沟内沉积。在支沟道内入沟口修建沉沙池,经沉沙池沉淀后再进入主沟道蓄水设施。
调节池蓄水量采用自然下洼式,采用膨润土防水毯进行防渗处理
4.4.3 道路雨水利用
道路系统是产生地表径流较多的部分,在道路地表径流汇集比较集中的部位设置拦水带、配置急流槽和导水通道,将道路雨水径流有序导入景观水体或其他雨洪集蓄利用设施。
4.5 亲水休闲设施
4.5.1 亲水休闲小品
沟道内水系蜿蜒流觞、迂回曲折,水面宽阔处种植水生植物,水面窄处以汀步、石板桥、木桥来联系水体两边的步行系统。水边用现有山石或卵石围绕,利用水边和林间空地规整出各种形式的园路,并栽植地被、灌木和水边植物来营造景观。休憩空间周围以自然式的植物造景为主,回归一种自然与和谐.通过植物形态的渐变拼栽来强化视线的引导,立面上起到丰富景观层次的作用。部分有水靠近村庄沟道地段.布置辘轳、水车、秋千、磨盘、石桌、石凳、草棚等农家小品,既丰富景观又方便人们休闲娱乐,使身临此处的游客们有返朴归真的放松舒适感。沟道较宽地段,围绕沟道内生长的现有乔木大树,因地制宜,修建小型湖心岛,栽植小灌木等植物,构建亲水平台,使游人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5.2 停车港湾、观景平台
为了便于驾车参观游览、休憩观光的游客,根据现场空间设计停车港湾。结合停车港湾的功能,设置观景平台.便于停车看景。停车港湾与观景平台采用透水草坪砖铺装,有利于水资源的利用。在修建停车港湾、观景平台地段,进行适度地植物补景,配置相应的小品设施。
4.5.3 步道系统
在沟底景观丰富的地段,平面布置上以曲折的道路将原地划分为多个小区,每区的大小不一,使游人在玩赏时能够看到不同的景观。为了不使园路纵横交叉、分割过多,而产生支离琐碎的感觉,择取降低路面标高,让小道隐藏于各小区之间。使在远眺园景时,仍成为整体,保持艺术构图的完整性。且结合各个分区的特色.道路采用不同的形式,做到“步移景异”。
园路布局要从使用功能出发,根据地形、地貌、风景点的分布需要以及现有石材的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须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步道铺装的材质坚持就地取材和朴素自然的特点,选用河卵石、毛石、块石、山石踏步等形式。
4.6 生态环境
4.6.1 生态护岸
沟道部分岸坡出现了坍塌现象,结合河道岸坡整治,实施生态护岸措施。根据沟道岸坡的现状.以示范为目的、构建多种适于不同形态沟道的生态护岸形式。根据岸坡的具体特点选用不同形式的生态护岸,并且在局部位置将生态护岸结合亲水平台综合考虑。治理中主要采用生态植被毯、驳石、生态植被袋、松木桩、铁丝石笼、工程框架等生态护岸形式。
4.6.2 生物通道与小型湿地
为了提高景观价值和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水体周边和流水通道两侧栽植水生植物。通过雍水山石、蓄水坑潭的设置,一方面当雨洪经过时能够蓄积一部分雨水进行利用,另一方面形成动态的景观水面。在中水利用和雨洪积蓄利用的基础上,改善景区的景观,提高旅游景观的价值。生物通道主要建设于各水面之间的通道、山涧小溪沿线;小型湿地主要是针对形成的水域范围,配以水生植物起到净化水质、提高景观观赏价值。
4.6.3 植物优化布局、补景
沟道内植被多年未经整理,有些杂乱无章。对沟道内植被,在保留原有植物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清理老弱树种,部分补栽新植物,与原有植被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植被景观。主要集中在桃园矿山至林业局矿山修复点和停车港湾、观景平台区域,植物布局因地制宜,呈自然式园林布置。
5 结语
通过小流域水环境生态治理有利于沟道的行洪,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同时使得樱桃沟流域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设施相配套.改善了项目区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为流域内的民俗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空间。通过治理增加绿地3 900 m2.水面1万8 000 m2 ,雨洪集蓄利用10处,提供社会就业500人,容纳游客15万人次,停车位200个,预计年增加游客量10万人次。对樱桃沟小流域水环境进行生态治理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按照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改善流域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者简介:赵方莹(1974一),男,博士后。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