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纺机行业“大而全”的发展模式是否可取?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17/2012 11:16:43   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大而全还是小而精
  一道难做的选择题

  就纺机行业而言,很多企业常常为“做不大”或“大而不强”而烦恼?不少业内人士将其归因为“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很多企业以为“大而强”就应该“大而全”,但实际上,企业什么都做的结果就是什么也做不好。这样的企业往往既没有开发能力,也没有管理能力。比如,一些企业前几年从产业链的上游一直做到下游,直到终端产品。结果老板做得很辛苦,企业却不见多大起色,而且越做越力不从心,越做人越多,事情越办不好。

  在国内,还有一些企业很容易头脑发热。只要稍稍做大一点,就开始放弃专业化经营,迫不及待地开始涉及那些感觉很赚钱的领域,从纺纱设备扩大到织造设备,从做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从纺机领域扩大到工程机械甚至房地产产业,结果造成了企业资源分散,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发展明显滞缓。就目前状况而言,多元化做得成功的纺机企业数量很少;不少企业甚至“挖西墙,补东墙”,好不容易赚的钱,很快被“多元化”吃掉了。反之,做得好的企业都是精专主业的企业,如青岛赛特环球公司专心做粗纱、江阴东杰纺机专件有限公司一门心思做罗拉,这些企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在世界同行中的竞争实力也越来越强。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林子务告诉记者,现在就全国纺机行业态势看来,大家都想大而全,本来专做粗纱机的企业,现在不仅有细纱机,还有并条机、精梳机、条并卷机等等。本来做传统清棉机械的,现在发展为不仅有清梳联,还有织造机械。究竟是“大而全”好,还是“小而精”好?一时之间很难给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总体来说,“大而全”不利于精细加工和行业发展,国际同行“大而全”的没有几家,而在我国却是遍地开花。

  大而全要因企而异
  专而精普适性更强

    企业是选择“大而全”还是“小而精”的发展模式更合适呢?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相对意义的话题。每个公司有每个公司的定位。有实力的企业要做大,要对所有用户提供服务,因此需要做到“大而全”。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林子务谈道,“大而全”的优势在于,它充分利用自身齐全的研发队伍、加工体系、各类装备等优势,能对多门类纺机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有利于企业全面出击市场。比如经纬纺机公司、郑州纺织机械股份公司、青岛纺机以及上海几家老纺机企业本身就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已经存在的老国营旗舰企业。作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我国需要这些大而全的企业。

  常州同和纺机公司董事长崔桂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无论是“大而全”,抑或是“小而精”,都是企业发展的经营方式。如果有资源进行“大而全”发展,无可厚非。关键是要保证企业的生命力,必须在行业中形成完整战略合作的产业链,在产业链上企业共同扶持,共同发展,才能使产品做精、做久。

  江苏东华纺织公司高级工程师缪定蜀认为,目前不少中小企业追求大而全,与有关领导盲目追求GDP有关。为了获得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一些地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乱象,造成了企业双败、多败的格局。

  上海太平洋纺织机械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鹰通过对上海地区纺机企业发展经历,得出了一味简单追求“大而全”的企业走不远,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搞“大而全”肯定是死路一条的结论。他认为,“大而全”发展模式的弊端就是,企业容易顾此失彼,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相反“小而精”的发展模式对纺机行业更适宜一些。

  把握市场需求脉搏
  做精做专才是王道

  大多数企业认为,“小而精”的发展模式可以使企业集中力量办大事,将小事做强、做优,从而取得竞争力。但“小而精”的模式存在品种单一,遇到市场波动时市场风险抵抗能力差等不足。

  对于不少世界知名企业来说,为了巩固自己的专业优势,也纷纷加强了向“专而精”的转变。比如,近日,欧瑞康集团宣布将剥离欧瑞康集团纺织事业板块旗下天然纤维与纺机专件两个事业部,此项协议涉及欧瑞康集团约四分之一的年销售额。预计这项交易能于2013年第三季度最终完成。今后,欧瑞康在纺织领域将专注于化纤长丝业务。

  纺机制造业与汽车等其他制造业不同,它的产品生产线更宽,产品类别和技术需求千差万别,比如,仅织机而言就包括有梭、喷气、喷水、剑杆等许多细分产品,而每一种品种又有几十种型号,这些细分产品由于工作原理和核心技术差别很大,通常很难共享研发和制造平台。从这种意义上讲,每一个纺机企业实际上很难形成覆盖面很广的产品线。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纺机企业虽然通常只专注于一个或几个最具竞争力的细分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却能呈现出很高的专业化水平的原因。如德国赐来福在全自动高速气流纺纱机、特吕茨勒公司在长绒棉纺纱、多尼尔公司在喷气织机、巴马格公司在高速卷绕机、纽马格公司和吉玛公司在短纤维生产线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就是最好的例子。

  缪定蜀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与国外知名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纺织、纺机企业目前没有做强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在真正核心产品、关键部件上没有实现实质突破。而瑞士格拉夫针布的企业规模并不大,但人家拿出来的产品都是响当当的,这也是专而精的一个典范。在他看来,大而全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首先要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做精做专才是企业变壮长高的根本。

  “大而全”模式的利弊是什么?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林子务:

  “大而全”的益处在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齐全的研发队伍、加工体系、各类装备等优势,能对多门类纺机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有利于企业全面出击市场。如经纬股份有限公司、恒天重工有限公司、青岛纺机及上海几家老纺机企业就曾经担当了这样的角色。作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我们确实需要这样“大而全”的企业。但是现在就全国纺机行业态势看来,大而全的企业远不止这几家,大家都想“大而全”,本来专做粗纱机的企业,现在不仅有细纱机,还有并条、精梳机、络筒机等设备。本来做传统清棉机械的纺机生产企业,现在发展为不仅生产清梳联,还生产织造机械,但真正能将产品做好的却少之又少。

  江苏东华纺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缪定蜀:

  我国纺织业目前处于转型期的拐点,今后行业应该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拥有核心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但是行业依然存在规模追求大而全,分散生产精力;产品同质化严重、自主创新产品少、附加值上不去等现象。不少民营企业家热衷跳入新行业,进行多元经营,中国企业出现了“小胖子”现象,企业臃肿、效率低下,这种生产运作其实风险很大。

  “大而全”的好处在于它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源、市场,引起政府关注,谁的企业大、谁的名气大谁就越容易拿到贷款;同时“大而全”企业也可以通过资产转移实现企业升级。

  它的弊端在于“大而全”的目标往往定位在“大”上而不是“强”上,方向错了、目标错了,就会出现浪费人力、物力资源的情况,大把的资金砸进去了,弄不好资金链会断裂,整个大厦就可能崩溃。

  在目前的转型期,如果纺机行业通过“大而全”,进而淘汰低水平、低技术、扰乱市场的、缺乏竞争力的、非专业的、没有标准的企业,将其纳入“大而全”规范的集团,这些集团企业往往有一个会运作市场的、具有高瞻远瞩战略目光的掌舵人和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能充分贯彻企业的管理和制度,我认为这样的以“大”代“小”,生死与共的“大而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对于纺织企业来说,纺机大集团生产企业的产品可以实现系列化,产品在工艺上一般都经过了系统试验,具有互换性好等优势,可以从工艺上实现最佳效果,为纺织企业今后的改造升级提供方便。

  常州同和纺机公司董事长崔桂生:

  就发展趋势而言,企业发展“大而全”的“利”无非是可以做大,拉长产业链,可控因素逐渐增加,经营风险减少等等;但一味追求“大而全”容易分散企业资金、资源和人力,而且因某个环节经营不善,可能导致全盘皆输。企业存在的根本是满意顾客的需求,并持续为顾客创造价值。

  目前纺织用户更需要量身定做的智能化设备和专业服务和技术支持,因此无论是“大而全”,还是“小而精”,能做出满足用户需求,适应市场发展的产品才是根本。

  “大而全”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林子务:

  究竟是“大而全”好,还是“小而精”好?总体来说,“大而全”不利于精细加工和行业发展,国际上同行“大而全”的没有几家,而我国却遍地开花。

  我认为今后纺织机械行业“大而全”的发展趋势不会继续扩大,因为纺机产品销售市场已经出现了急剧缩小的迹象。“大而全”的后果导致了机械制造粗放不精,只会对纺织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常州同和纺机公司董事长崔桂生:

  无论是“大而全”,抑或是“小而精”,都是企业发展的经营方式。如果有资源进行“大而全”发展,无可厚非。关键要保证企业的生命力,必须在行业中形成完整战略合作的产业链,在产业链上企业共同扶持,共同发展,才能使产品做精、做久。

  同和的精力、财力、技术都全部集中投入在纺织机械一件事上,正因为这份“专注”,同和罗拉、摇架、紧密纺产品才走向了世界,这份“专注”也将推动同和继续做精、做久、做大、做强。

  江苏东华纺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缪定蜀:

    强调“大而全”就不可能“细而精”,目前纺机研发以仿造为主,但仿造的只是设备的表面结构,并没有深入到每一个零部件的细节,细节还包括零部件的材料、功能、寿命、加工的系统性等方面。“精”就是指整体设备要做精:选材要精、加工要精,只有做精才能稳定、可靠、高速高产。“大而全”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如果盲目拉长战线,不能集中引进人才做品牌产品,没有过硬的产品就没有能力和国外企业竞争。

  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说,规模大是相对的。这些企业引进人才相对集中,有条件和国际上的知名企业进行竞争,但仅仅数量上比拼是不够的,应该从科技、理论、产品研发、市场运作、现代管理等多方面比拼,格拉夫企业规模并不大,但它生产的针布中国还没有企业能够超越。中国应该生产出来几个响当当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