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宜州市政协推动桑蚕业发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16/2012 16:48:52   来源:中国纺织报

  “嗒、嗒、嗒……”在宜州市刘三姐乡莫村屯,覃万光正在家中整理搬运养蚕用的蔟架。当天上午,他刚将一批170多公斤价值7000多元的鲜茧卖出。覃万光介绍,他家一年可以卖出12批鲜茧,全年收入可达8万多元,而在养蚕以前,他家全年收入不到5000元,养蚕使他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桑蚕业已成为宜州市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鲜茧产量占全区四分之一,加工量占全区七分之一,宜州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位置。

  桑蚕业崛起之初,宜州市就敏锐地意识到,桑蚕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后,宜州市更是抢抓机遇,加大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桑养蚕,拨出上千万元经费支持桑蚕业发展,使桑蚕业成为宜州继糖业之后的又一特色支柱产业。

  在宜州桑蚕业发展历程中,宜州市政协充分利用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建言献策,提交了多个重要提案,为推动桑蚕业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努力和重要贡献。

  2003年,鲜茧价格达到每公斤30多元的高位,农民养蚕的积极性很高。然而,那时的宜州,市内没有一家蚕茧加工企业,仅有几家个体户从事加工生产蚕丝被产业,桑蚕业基本上是单一的原料输出模式。

  为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粗放型、低效益的经营方式,宜州市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宜州市政协班子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户和企业公司开展视察调研,宣传扶持政策,推广先进技术。同时,该市政协领导积极联系和接待数百位蚕桑专家、教授和客商老板,参加或主持多次重要的研讨会、推进会。在宜州市政协的协助下,宜州市先后引进了恒源达、恒业、宏翔等11家蚕丝绸加工企业。2007年10月,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生产出广西第一块绸布,嘉联公司生产的“绮源”牌白厂丝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宜州桑蚕业开始步入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2008年,为从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推动桑蚕业发展,作为自治区政协委员的宜州市政协主席韦丽忠,联合其他5名区政协委员联合提交《关于建立广西蚕业发展基金并制定“蚕茧收烘管理办法”的建议》提案,得到了区经济委员会的重视。在自治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期间,韦丽忠再次提交《关于加快推进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宜州市建设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由此把宜州市桑蚕业推上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

  2011年,在自治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宜州市区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被列为自治区政协重点提案。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杨道喜对提案亲自作出批示,自治区工信委、农业厅、科技厅、发改委等有关部门都先后给予答复。

  20多年来,宜州市政协通过多次组织开展桑蚕业视察调研活动,向各级政协大会提交关于重视发展桑蚕业的提案多达68件,有上百名委员参与到系统工作中,为宜州市桑蚕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统计,2002年,宜州市桑园面积7万亩,鲜茧产量约7000吨,总产值1亿多元,养蚕农户近2万户。而10年后的2011年,宜州市桑园面积已增加到30.3万亩,累计养蚕134.9万张,鲜茧产量5.04万吨,养蚕农户11万多户,养蚕收入17.64亿元;蚕丝绸加工企业11家,生产白厂丝2600吨,坯绸330万米,蚕丝被8万床;桑枝食用菌生产企业4家,蚕沙企业3家,整个桑蚕产业产值达30.64亿元,蚕茧收购及加工产业税达2828万元。

  桑蚕产业犹如汹涌大潮席卷宜州农村,宜州全市3500多个自然屯90%以上种桑养蚕。有人编了这样一首山歌表示对宜州农民养蚕致富奇迹的羡慕和赞叹:“宜州农民真幸福,生活可以比干部。月有工资年有奖,银丝铺就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