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多重困境 专家建议两条腿走路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15/2012 09:25:19   来源:纺织联盟

  一些专家指出,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纺织业基本告别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一方面可以调整出口的市场和结构以适应外部变化,另一方面要加强自主创新和推进品牌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成本。

  欧美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调查增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纺联”)统计中心发布的报告称,今年上半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品依然是全球贸易保护的主要目标,欧美等国不断出台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严重影响到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

  中纺联的报告称,今年以来,美国政府连续出台多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包括成立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同时还将强制执行儿童用品第三方检测认证,以及输美儿童产品铅含量将执行限量新标准等;墨西哥也修改纺织品和服装标签标准;欧盟关于纺织品标签的新法规已于5月开始正式实施。这些标准和法规的出台,都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和贸易风险。

  今年上半年,欧盟非食用消费品快速通报系统共发出924起通报,比去年同期提高54%。其中,对中国的通报有589起,占对全球通报总数的63.74%,比去年同期增长90.61%,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发出通报122起,占对中国通报总数的20.71%,比去年同期增长121.82%。分析认为,欧盟不断出台各种标准认证和贸易防御措施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其原因在于随着欧债危机的加剧,欧盟不断加强对区内纺织服装企业的保护。

  统计显示,今年5至6月两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共对进口产品发布了58项召回通报,其中有7项是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服装产品发布的通报,较上年同期增长了近两倍。这表明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关注度仍然较高。

  中纺联的报告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或更加紧张,国际贸易摩擦可能会继续加剧。

  中纺联副会长夏令敏10日在郑州举行的2012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至7月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与上年同期相比几乎是零增长,是近几年少有的,8月份出现了负增长;此前,只有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比2008年下降了9.5%,2011年和2011年则保持在10至20个百分点的增长。

  纺织业基本告别高速增长的大环境

  夏令敏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需市场增长也开始减速,再加上纺织原材料价格波动明显,国内外棉价倒挂问题凸显,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企业效益下滑,亏损企业增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不少纺织企业信心不足,对未来感到迷茫。

  中纺联会长王天凯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世界以及中国经济都进入深度调整和转型时期,中国纺织业基本告别高速增长的大环境。

  此次公布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测评数据显示,一些竞争力优势企业也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如本届行业竞争力入围500强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低于上届,同时,这些企业2011年的研发投入、总资产贡献度指标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由现有棉花管理体制造成的持续扩大的国内外棉价差,造成中国纺织企业(特别是棉纺企业)承受的经营压力更趋明显。

  产业应调整结构、加强自主创新

  夏令敏认为,尽管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但依然有许多突破点,一方面,中国纺织业在进行着快速的产业转移和升级,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国外市场都在萎缩,例如,今年以来,对非洲和东盟的出口都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教授周庄认为,从综合实力看,中国在纺织服装产业链、行业规模、生产配套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纺织行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开放的市场促进了中国纺织技术的提升、设计能力的增强、销售渠道更加通畅及工业环境的不断改善。

  面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困境,王天凯认为,中国企业还是应当加强自主创新和推进品牌提升。他说,在今天产品并不紧缺的时代,要真正突破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障碍,建立适应于自身长远发展同时也适应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纺织大企业在这些方面应该走在前面。

  周庄认为,纺织企业应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该联盟是指产业内联盟各方为了实现共同的战略性创新目标,通过各种长期契约安排、股权安排和彼此间的默契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网络型组织体。

  专家指出,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在持续增加,企业应从转型和产业转移中提高技术水平,以减少人力成本。中纺联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以来连续五年进入500强的143家企业来比较,这些企业用工从2007年的年均7127人,减少到2011年的5433人,这些企业的效益和生产保持了同步增长,研发收入、新产品产值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都高于生产的增长幅度。这些数据反映了这些企业在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新产品开发力度以及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都取得了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