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婴幼儿数量达1.08亿,其中0-3岁婴幼儿保守估计约为7000万。随着1982年~1987年第三波婴儿潮人口进入生育期后,业内专家预测,在未来5年的人口出生率预计还将呈现上升趋势。届时,中国1,900万孕妇的需求将促进孕婴市场持续扩大。这些数据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让孕婴童产业开始跑步进入了“黄金时期”。
在中国GDP持续高增长、80后父母思想新潮、婴幼儿早教需求升级、教育普遍受重视等因素的推动下,新一轮孕婴童产品市场“掘金潮”即将到来。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孕婴童市场需求至少在1万亿元,2015年可达到2万亿元规模。人们对于孕婴童市场的乐观预期,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一市场,希望分得一杯羹。
市场潜力巨大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孕婴童产业的市场是当下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由于孕婴童产业的周期较长,入驻孕婴童领域的企业在这里的谋利空间很大。孕妇的消费周期一年左右,出生后婴儿的消费周期长达7年,而童年周期5~7年,这样下来,孕婴童产业的整个周期就有十几年之久。在这段时期里,孩子的“衣、食、住、行、教、玩”展开的消费热潮将一轮轮的被点燃,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存在着“溺爱经济的怪圈”,“一切为了宝宝,为了宝宝的一切”、“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正是这种心理,不少家庭在这个阶段不停地“烧钱”,甚至以为越是贵的,就越是好的。有心理学专家分析称,这不仅仅是消费,更有着情感成分在里头。也正因此,以宝宝为中心的孕婴童产业构成了庞大的消费圈。
由于当前金融环境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孕婴童产业,目前已经有不少新入行的企业也尝到了甜头,刺激了更多的企业挤进其中。
“无品牌”企业占多数 “良心”产业应把产品品质放在首位
市场的利好总是会引起企业的蜂拥而至,目前,国内的孕婴童店已经遍地开花,竞争日趋白热化。那么,这个行业的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拿目前国内童装市场来看,数据显示,国内国外品牌童装各占一半,而在国内厂家占有的50%的市场份额中,70%处于无品牌状态,分布在广阔的三、四线城市。今年8月1日起,新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3岁以下童装必须达到A类标准,标签上必须含有“婴幼儿用品、A类GB184012010”这类字样,否则将被禁止生产销售。然而,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有媒体调查显示,有些趁节日期间打折促销的婴幼儿衣物中,有不少是根本不符合要求的“三无”产品。专家表示,很多劣质产品,为了鲜艳好看,往往会使用劣质染料,里面含有的甲醛等有害物,很容易对孩子的皮肤造成伤害。孩子穿着不舒服,很有可能就是看不见的致癌物在作祟。
目前,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升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那些“无品牌”企业的未来发展会是怎么样,大家心里也都很清楚,如果这些企业不转变企业经营思路,必将是死路一条。
业内人士认为,孕婴童产业要尽快建立产业的内部价值体系,孕婴童产业归根到底是一个良心产业,除了有好的设备、好的技术、好的管理外,还要有端正的经营动机。
竞争白热化 中小企业如何掘金?
孕婴童市场容量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块“大蛋糕”。国际品牌巨头陆续抢占中国市场,而国内一些品牌如李宁、361°也通过各种途径进驻,纷纷推出自己的儿童产品。孕婴童行业这块巨大的蛋糕,甚至吸引了其他行业资本的进入,越来越多的资本、品牌不断涌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怎样才能从中分到“一杯羹”?
专家认为,整个孕婴童行业的概念太大,如果把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个细分市场。其实,每一个细分市场的容量其实很小,但都存活了大量的企业,没有多年的沉淀和布局,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的,最终存活下来的企业一定是在细分市场里保持高速成长的那些企业。
其次,拥有自己的品牌渠道或是产业链布局完整的企业才有可能最终冒出来。在孕婴童领域,并非做得杂就能有生存能力,有些企业的营业额很高,但仔细分析一下,利润来源都是依靠一些代理渠道,并没有自己的品牌,这类企业的竞争力显然就会不足。
另外,婴童行业的诸多细分市场正在随着需求的出现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每一个细分市场的培育都需要时间,当一个市场趋于成熟时,就需要有创新来寻求突破,而整合并购将会是成熟市场最终的归路。
从以上来说,中小企业如果真的能够找准细分市场,并能够脚踏实地地做下去,拿出高品质的产品,成功并不是没有可能。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