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冰 文 徐国营 摄
经历了十年又好又快发展,纺织行业各个专业门类和产业链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关键词,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当前形势下,探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规律,总结过往发展的经验与不足,勘校未来行业升级的方向和途径,对于行业树立信心、攻坚克难、加速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
辉煌成就从何而来?
记者: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纺织工业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转型升级,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您认为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天凯: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质量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的十年,行业在规模效益增长、产业结构优化、自主创新发展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过去十年较好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金融危机爆发前国际市场持续繁荣,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特别是2005年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都为我国纺织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在过去十年里,纺织行业始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要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综合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为行业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国际市场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纺织行业多年来坚持调整升级的成效发挥了根本性的支撑作用,带动行业较早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实现了企稳回升。可以说,过去十年纺织行业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内因与外因结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行业自身坚持调整升级、科学发展的内因是行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记者:进入“十二五”以来,以“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为目标的纺织行业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品牌、可持续和人才四大战略着力点,开始了新的爬坡历程。近两年,行业在以上方面涌现了哪些突出的新成就和新亮点?
王天凯:近年来,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继续稳步推进,外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倒逼机制,加速了这一调整升级的进程,行业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也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成绩。
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行业中的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2011年全行业有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21项成果获得“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励,产学研合作创新继续深入发展。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纺织行业生产率持续提升,2011年人均产值同比提高20.2%,2012年1~5月提高13%。
在品牌建设方面,在注重依托内需市场土壤培育、发展自主品牌的同时,近两年,纺织企业通过跨国资本运作收购国际品牌及营销渠道的实践不断增加,一些骨干企业已经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跨国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与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一个新的特点是,企业已经从过去单纯注重技术与装备改造升级,转向技术、装备应用与管理模式革新、管理水平提升结合,节能环保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必然有所改善;企业已经更多地从自身成本节约、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问题,而不单纯是完成国家的强制性任务。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正在由一种行业引导的声音转变成为广大企业更加自主的行动,企业对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注和投入正在增加。行业相关方面的公共服务也在不断发展。
科学模式:普适的还是个性的?
记者:您曾说过,在新形势下,纺织行业的发展需要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近两年,有哪些新模式和新方法值得总结和肯定?
王天凯:对于正在转型升级的中国纺织业来说,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可供探索创新的空间很大。目前行业发展实践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趋势和新特点,比如企业跨国进行技术、市场、人才、原料等资源的配置,建立跨国的采购与供应链;企业内部加强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物质投入与智力投入深入结合,技术要素与管理要素深入结合;以及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等。这些涉及产业链、价值链整合提升的基础性科学方法,都值得加以关注、研究和宣传,从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规律,提供给全行业加以借鉴。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企业的个体定位和发展路径来说,并不存在某种普适性的模式。富安娜的“终端提升”,阿仕顿的“连锁直营”,无锡一棉的“精品精管”,温州服装企业的“快时尚”,绍兴印染行业的“区域提升”……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活力。说到底,市场衡量成败,时代培养企业。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如果说有什么“普适”模式,那就是:合理定位,灵敏捕捉市场动向,快速反应,优质服务,以及合理的管理方法。如果有所谓“终极”理想,那就是: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而具体路径则是差异化的,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规律。
比如品牌建设这件事,我们不要求所有企业都去做品牌,而应因企制宜,准确定位。目前,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行业里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成为龙头骨干,带动数以百计的中小企业在相关产业链上发挥作用,在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通过做精做专,与大企业良好互动,形成了和谐的产业生态环境。而国家和地方要做的,则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宽松的市场条件和成长环境。
“十二五”:机遇期还是攻坚期?
记者:今年以来,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因为复杂的形势变得较为严峻,行业运行面临一些困难,转型升级攻坚难题突出。您认为,应当怎么看待纺织业十年科学发展的成就和当前遇到的困难?“十二五”时期,是纺织业科学发展的机遇期还是攻坚期?
王天凯:进入“十二五”以来,纺织行业在发展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今年,行业运行呈现出产销、效益、投资增速全面下滑的态势,一部分企业困难较为突出。从当前的外部形势不难看出,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有相当的深度和复杂性,整个“十二五”时期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都将是复杂多变的,风险因素很多,行业各种内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会更加凸显,这使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也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从国内市场看,“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环境是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纺织品服装内需市场潜力将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进一步释放,更高水平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将随着工业化推进向纺织行业敞开,这些都将为纺织行业提供更加充足的发展动力。从国际方面看,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科技创新活动加速,也将为我国纺织工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承接国际纺织产业链高端转移、吸收国际先进的产业技术成果创造条件。从纺织行业自身的发展看,过去十年又好又快的发展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和《建设纺织强国纲要》也为行业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各种外部风险和内在矛盾虽然是压力,也是行业加快调整提升的动力。当前国家并非缺乏短期稳增长的手段,但中长期的结构调整才是大方向和硬骨头。这也是在“十二五”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要特别强调“攻坚”的原因。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既是纺织工业加快优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更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攻坚期。纺织行业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完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任务,才可能真正将历史赋予的潜在发展机遇转化为现实的产业发展动力。
发展方式须完成“六个转变”
记者:以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您认为目前纺织业仍存在哪些自身问题,需在哪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和转变?
王天凯:目前纺织行业自身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发展问题。比如,在经济增长结构上,目前很多企业仍然严重依赖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自主内生增长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形成。在资源配置结构方面,很多企业仍然以物力和人力要素投入为主,知识、技术、智力要素的投入明显不足;部分企业资源、环境消耗式的增长方式尚未彻底改变,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区域布局结构方面,纺织行业生产能力仍集中分布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严重不足的东部沿海几个主要省份,中西部地区的要素比较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组织结构方面,中小微型企业占据纺织行业主体,很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简单加工制造环节,同质粗放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发展水平亟待整体提升。
要解决这些结构性的矛盾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集约的科学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纺织产业由大到强的根本提升。
《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提到,纺织工业要满足中国工业化中后期的巨大经济社会需求,必须紧紧抓住自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和结构调整主攻方向,在实现“六个转变”上下功夫:
产业要素结构要从以大量资源投入和低工资劳动力投入为主,转向扩大知识和技术要素的投入;产业的功能要从在国际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型制造业,向在国内国际价值链高端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制造业转变;产业的价值结构要从市场供求内部性的效益驱动,向将质量效益内部性动力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等市场外部性责任紧密结合的科学发展动力转变;产业的生产方式要从企业间分散重复、盲目扩张的粗放式发展向自主发展、战略合作、自主研发、集成创新、有序竞争、公平链接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从各自为战打造品牌优势向以骨干企业为主力,以供应链为纽带打造产业同盟品牌优势或区域品牌群落的品牌集成优势转变;从东部产业带优势向东中西部主体功能区相协调配套的战略优势转变;从以往产品“走出去”向品牌“走出去”转变,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跨国公司,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
“四个着力点”实现由大变强
王天凯:一是要大力加强创新资源整合与创新成果应用,加快科技进步,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科技进步是企业一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来源,外部环境越复杂严峻,对科技进步的需求就越紧迫。“十二五”时期,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在重视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的同时,要更加强调对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发展产学研用相结合、跨产业链合作、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要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要发挥好一大批纺织骨干大企业的作用。同时,要更加强调科技创新成果在全行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微型企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全面提高行业的技术素质,改善生产效率与抗风险能力。
二是要紧密集合市场需求,发展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拥有真正获得市场认可的自主品牌是企业的重要生存之道。“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特别是要引导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对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等品牌要素不断加以完善和提升,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培育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当前,在品牌建设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确定好自身定位,要有长远目标,着力于做好基础工作。行业组织也要通过完善各种公共服务功能,为自主品牌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三是要真正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升到行业发展战略高度,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十二五”以来,纺织行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十分突出,从棉花等纺织原料的供给问题,到东部沿海地区印染产业的发展制约问题,都体现出可持续能力是纺织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大力加强各种纺织低碳、环保加工技术及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同时结合产业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是要结合行业发展实践不断深化人才建设任务。《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设纺织强国纲要》对于纺织行业人才结构的改善任务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途径作出了比较详细的部署。但由于纺织行业对于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成体系研究开展相对较晚,“十二五”纺织人才建设的任务还需要纺织企业及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在落实中紧密结合行业实际与特点,创造更适应行业需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吸引和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纺织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总之,我国纺织工业多年来经过不断地调整、提升与发展,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随着行业内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推进,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为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思想动力和行动方法指导,相信纺织行业有能力化解当前的各种风险,向着纺织强国的目标迈进。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