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珠三角廉价代工没落样本:港台集团连关5家鞋厂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0/2012 11:32:45

  “我最终决定,等7月结束,就离开东莞回老家。”7月11日见面刚坐下,徐明财(化名)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

  上世纪90年代初,徐明财来广东打工,大部分时间服务于港台集团有限公司 (现已更名为安域亚洲;00645,HK)。该集团曾为全球知名体育品牌代工,创始人为素有“鞋王博士”之称的知名港商邓剑群,员工最多时有2万余人。

  6月29日上午,该集团旗下的东莞长安宵边勇荣橡胶厂(以下简称勇荣厂)贴出通告,称工厂将于2012年7月31日正式结业解散。

  “十几年的老员工了,多少有感情在里面。”徐明财说。

  勇荣厂是港台集团在内地的最后一家工厂,主要业务为制鞋。之前,该集团在广东的其他5家鞋厂已先后关门。

  虽然最新消息显示,借壳港台集团的安域亚洲董事会决定把勇荣厂继续经营下去,但徐明财认为昔日的知名鞋业代工厂港台集团已成历史。

  突如其来的解散通告

  7月11日,东莞市长安镇宵边第二工业区的勇荣厂门口,依然张贴着招聘信息。厂区运转有序,看不出要结业解散的迹象。

  上述招聘信息显示,勇荣厂成立于1990年底。一位员工介绍,目前他们主要为Merrell迈乐、Timberland品牌的鞋生产鞋底。

  6月29日的那份结业解散通告,曾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因生产成本近年持续上升,而客户在产品价格上却不能相应上调,导致我厂今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在可见的将来,恶劣的经营环境将无法改善。”通告如此解释结业解散的原因。

  通告还表示,勇荣厂是港台集团坚守到最后的一个工厂,公司最高领导李总裁(李志强)郑重承诺,所有干部和员工将会依法获得足额的经济补偿金,在离职前结清所有的薪资。

  通告的落款,有勇荣厂负责人黄焕东及李志强的亲笔签名。

  尽管徐明财连说“可惜”,但他并不感到特别惊讶,“在这之前,我已经见证了港台集团其他5家工厂关门。”

  在勇荣厂之前,港台集团在珠三角的其他5个鞋厂已先后关闭。

  港台集团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当时的集团主席是邓剑群。

  早在1982年,港商邓剑群便来到内地开设制鞋加工厂,并于1987年与台商合资在内地设厂,生产运动鞋,3年之后在深圳龙岗区筹建 “港台鞋城”,这便是港台集团的最初形态。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风头最盛的时候,港台集团拥有员工25000人,营业额20多亿港元,年产名牌运动鞋超过2500万双。

  港台集团一度在内地拥有6家工厂,深圳、东莞各有3家。深圳有位于龙岗的港台制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台制鞋)、位于平湖的汉添鞋业有限公司(又名平湖鞋城)、平湖东柏鞋材贴合厂;东莞则有塘厦宏业制鞋有限公司、宏发鞋材有限公司、勇荣厂。

  港台集团年报显示,2007年该集团获得“满意的成绩”(年报中语),营业额为1.02亿美元,股东应占溢利较上财政年度增长36%至760万美元。

  5家鞋厂已先后关门

  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降临,港台集团的业绩开始走下坡路。

  在港台集团2008年年报中,时任董事会主席的李志强在开篇写道:“港台集团经历了极其艰难的一年。与其他的外销加工厂一样,港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一年,港台集团将员工数目锐减了2000至7000多人。”

  同时,港台集团在深圳的港台制鞋还经历了一次搬迁。

  徐明财介绍,2008年中,由于深圳地铁修到龙岗,刚好需要港台制鞋所在的地块,港台集团便决定将这里的生产设施迁移到东莞。

  在搬迁前,港台制鞋是港台集团的主要营运基地,数据显示,截至2007财年,其产能占港台集团一半左右。而在2008财年,港台集团出现了8年来首次亏损,亏损额410万美元。

  “当时集团给了员工自主选择权,但很多人不愿意去(东莞),因为他们在深圳工作多年,不少人都安家了。”徐明财说,这次搬迁,造成了一部分员工流失。

  与此同时,在人力成本上升、全球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港台集团的业绩进一步下滑。

  这种状态在2009年雪上加霜。由于未能与主要客户达成一套可行的定价模式,港台集团宣布,不再为占该集团营业额60%的主要客户生产原设备制造鞋类产品。港台集团由此与20多年的老客户Reebok停止了合作关系,并大量关厂,遣散员工。

  港台集团最终决定,“由于本集团来年之营业额将因最大客户订单减少而大幅下跌,本集团董事决定加快重组的步伐并暂停集团于深圳的所有生产业务及东莞两厂之生产业务。”

  至此,该集团在内地的工厂,唯剩勇荣厂一家。

  断臂求生难挽狂澜

  截至2010年3月31日止的财年,港台集团营业额虽从上一年的6400万美元大幅下跌至1800万美元,但溢利升至230万美元,高于2009年的30万美元。

  记者梳理年报发现,这主要得益于该集团遣散员工压缩了人力成本,且出售多余的设备与资产等。

  经过这次“断臂求生”后,港台集团对重振旗鼓抱有很大信心。

  “港台要突破这个困局,要么就将产业基地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国家如印度或孟加拉等,要么就要重新整合,脱离"出口加工厂"之角色,全面提升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之地位。”该集团在2010年年报中说。

  但这些努力难挽颓势。至2011年3月止的财年,港台集团的营业额为2909.9万美元,按年增长60.9%;但录得纯利79.7万美元,倒退了65.3%。

  至今年3月止的财年,其营业额为2797万美元,按年下降4%;录得亏损则达到154万美元。

  “港台集团一步一步走下来,是有很多原因的。”徐明财说,一是经济不景气,另外,在成本优势上,它和另一制鞋集群地福建的工厂是没法比的,比如,港台集团一双鞋至少得开13美元以上,但福建部分工厂只要12美元。徐明财还认为,李志强在用人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黄日荣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与港台集团类似的代工厂其实都存在共性,它们所做业务的附加值不高,而成本又很高,“负担太重了,产品卖不到钱,工厂就转移或关门,这是没办法的事。”

  他补充说,即便政府出台补救或扶持措施,也只能“短期内渡一渡难关”,长远来讲,还得靠企业自身。

  厂保留 港台集团成历史

  尽管结业解散通告发布了出来,但还是“生死未卜”。

  7月4日,一份发自安域亚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域亚洲)董事会的函件,下发到勇荣厂高级管理层的手中,称“本公司对于贵工厂在作出结业解散的决定前未有与本公司讨论有关事宜感到错愕。”

  安域亚洲和勇荣厂究竟有什么联系?

  据了解,李志强是港台集团前董事会主席兼控股股东,但在2011年初,宝桥融资有限公司就已代表STARCROWNCAPITALLTD,收购了港台集团股本中全部已发行股份,李志强本人于去年2月16日辞任了港台集团执行董事等职务。

  今年4月,港台集团更名为安域亚洲。

  安域亚洲在借壳港台集团后,主营业务正在发生改变。本月初,安域亚洲发出公告称,正与独立第三方就可能收购一家位于印尼的物流公司大部份股权进行协商。

  安域亚洲称,7月3日,才从李志强处获悉了勇荣厂上述结业解散的消息,但是,“在作出任何关于贵工厂前途的决定前,本公司希望澄清其打算贵工厂继续经营业务的意向。我们需时去搜集相关资料及与你们讨论,以评估工厂的业务和运作情况。我们希望你们在此刻对贵工厂保持现状,并向其客户和员工发布一份补充通告,通过他们早前通告里提及贵工厂于2012年7月31日结业解散乃是一个初步的决定,必须得到其最终控股公司的同意方可作实。”

  该份函件的落款人,为安域亚洲董事叶侑瓒。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安域亚洲公告发现,叶侑瓒已于今年6月13日被委任为该集团行政总裁。安域亚洲董事会依然委托李志强代管集团的事务。

  “港台集团是今年被安域亚洲收购了才更名的。李志强是以前的老板,早就退出了,董事会委托他管理。”勇荣厂负责人黄焕东也如是告诉记者。

  或许因为安域亚洲的介入,对于“工厂将于7月31日结业解散”的消息,黄焕东回答记者说:“没有啊,继续经营啊。”

  昨日,记者从徐明财处获悉,安域亚洲董事会已决定,勇荣厂继续经营。工厂员工将得到工龄补偿,获得补偿之后,员工有自主选择权,是走是留都可以。

  “尽管安域亚洲还支持保留这家工厂,但港台集团已成历史了。”徐明财说。

  ·记者观察

  珠三角“廉价代工”走到尽头?

  不久前,与港台集团同处东莞市长安镇的索纳电子厂倒下。

  这不是孤例。位于虎门镇的玩具巨头冠越玩具厂也已宣布关门,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工厂,曾经的幕后老板为“香港首富”李嘉诚。

  公开资料显示,无论是电子还是玩具,服装还是制鞋,2008年以来,外资企业大量撤离珠三角的报道屡见不鲜。

  “基本上都站不了脚啦。”厚街镇泰成玩具厂老板方柏金直言,一方面是金融海啸的影响、欧洲债务危机,另一方面是我国的经济增速也在放缓。

  方柏金说,现在代工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订单和人手。他的订单情况也是每况愈下,今年较去年又少了1/3;人手方面,即便加了工资,招人还是很难。另外,供求问题也非常严峻,供大于求致使企业之间竞争恶劣。

  “政府要我们转型,但怎么转呢?”在方柏金看来,目前比较好的方法依然是“产业西迁”,压缩人力成本。

  但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黄日荣认为,“你转到其他省份,人力成本终究也会赶上来的。过个两三年,可能也是一样的了。”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恩认为,代工厂的没落,虽有宏观经济面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企业本身。

  他特别指出,不能简单地说“廉价代工”模式已走到末路,因为代工本身也是有层次的,比如台湾地区也有代工产业,但它是“高级代工”,是高附加值的代工。

  “目前珠三角的这些工厂,要考虑如何提高附加价值,怎样延伸产业链,如何提升产品内销的比重,这才是根本的。”陈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