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6/2012 17:40:35

  厂长篇
  不要为荣誉伤了和气

    人物事迹:在棉纺并条机1000多个自制零部件中,有90%出自加工分厂。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天门纺机公司加工分厂厂长胡进红就是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头,从研究新的加工工艺到亲自动手调试内圆磨机床等,破解了不少难题。

  1991年,20岁的胡进红进入天门纺机,从加工车间铣工做起。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学习和提高,他基本掌握了加工车间所有零部件的加工手艺。

  有一次,加工车间有一批散齿需要加工,面对复杂的加工工艺,几个师傅都为难了。他主动请缨说:“我试试看!”几个小时后,他加工出了一个散齿的样品,师傅们都翘起大拇指称赞:“后生可畏!”由于勤学苦干,工作出色,胡进红很快被加工分厂推选为班组长和调度员。2008年,他由调度员升为加工分厂副厂长,第二年升为厂长。工作位置变了,他也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蜗杆是并条机上一种精度要求很高的零部件,过去一直是加工线上的难关和瓶颈。胡进红任加工分厂厂长之初就下定了攻克这道难关的决心。他花了大量精力同工艺员一道研究装夹、调试刀具和跟刀架,研究最佳加工方案。在他和工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种新的加工工艺在分厂诞生了。从此,蜗杆的质量合格率由过去的不足50%提高到100%。

  去年“五一”劳动节,公司放了3天假,五面体加工中心的操作工因病请了一个星期假,当时的生产任务非常紧,根本抽不出人来顶班,加工分厂员工也都回家休假了。在这3天里,胡进红悄悄在五面体加工中心当了3天操作工,把积压在该道工序上的加工件全部加工完。

  每次开生产例会,他都有条不紊地安排本单位的生产计划,从不提条件、讲困难。每年搞年终评比表彰,他都主动让出“先进工作者”名额。用他的话说就是:成绩是大家的。每次公司组织活动,他都要求车间全员参加,但同时强调不要为了某项荣誉而弄虚作假,更不能伤和气。□ 傅新绪 圣叶梅

  “相信平常”意味着什么

  人物事迹:早就听说恒力集团德顺纺织有限公司厂长顾红霞是集团的元老,30年如一日立足本职岗位,对织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相信平常”这句话是集团总经理范红卫对她的最高褒奖,更是她兢兢业业工作30年的真实写照。

  顾红霞17岁初中毕业,进入了吴江化纤织造厂。那时候吴江化纤织造厂是镇办企业,她认为能够进入吴江化纤工作很荣幸,也很珍惜这份工作,在工作上勤奋好学,操作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她从普通的员工做起,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好学以及以前丰富的工作经验,先后做过检验员、穿棕扒筘车间主任、织造车间主任和主抓生产的厂长。角色的转变,也使她人生的轨迹发生了变化,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考虑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一点,而是从全局通盘考虑,从倍捻、分条、织造工作环环相扣,生产的模式也由过去的生产什么客户就要什么,转变成为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所有的一切她都能够轻松驾驭,在她的带领下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她也时常说,从员工到主任再到厂长,这是集团对她工作的肯定,在她的内心深处只有一个信念,只要她在集团一天,就要为恒力的发展奉献着。

  2008年8月15日,集团派她到恒力(宿迁)工业园,她深知此次“北上”的重要意义。“南北挂钩、产业转移”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举措,她感到很荣幸,更感到责任重大,这既是集团给予的机会,更是对她的考验。在德顺纺织工作近5年,在她的精心管理下,公司生产秩序井然有序,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德顺纺织下一步的发展,还将着力抓好生产质量,提高产品的A级率,使生产的效率稳步上升。□ 王宇航

  忻赛君

  人物事迹:上海纺织36棉针服装厂副厂长忻赛君是一个在人群中并不特别引人注目的女性,但她对科学技术的执著追求却让人刮目相看。她和36棉团队研发的“SL智能调温纱”生产工艺和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按比例计算”谈何容易

  让衣服也能像空调那样能智能调温,首先一定要研制出能够调节温度的纱线。智能调温衣服就需要采用能自动感知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纺织纤维织成的面料,来吸收、储存和放出热量,使衣服内温度处于可调控的舒适范围。忻赛君就从研制这样的纤维起步,开始了科技攻关之路。

  研试这个项目的关键是,使智能调温元素微粒与普通纤维在纺丝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结合。刚开始试验时,是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在混合工序时直接将智能调温元素微粒加入到粘胶纺丝溶液中混合,可是在过滤的时候,智能调温元素微粒却容易被当作杂质过滤掉,损失量高达70%以上。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她提出在纺丝前增加一套混合装置,将脱泡过滤好的粘胶纺丝溶液与智能调温微粒浆料按比例计量,然后通过纺前注射方式混合纺丝。就是这个“按比例计量”绝对是一个技术活,多那么一点或少那么一点都发挥不出智能调温效果,为了寻找最佳比例计量的技术数据,她反反复复经历了无数次的研发试验。

  为了根据不同季节和环境要求生产出使人体处于舒适状态的的混纺智能调温纤维,就需要与各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混纺,这样一来生产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静电。为了攻克它,忻赛君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纤维预处理方式,她设计出专门的自动喷油装置,以克服人工喷洒抗静电药剂带来对可纺性不利的影响,大胆采用变频电机替代普通马达,改单一输油管道为多根输油管道,通过增加管道根数和变频电机速度来控制药剂量,为此还设计了专用加工喷嘴,使喷出来的药剂成为雾化状,而非水滴状,同时合理分布喷嘴位子,使雾化的药剂能均匀地喷洒在纤维上。经日本权威机构测试,其调温最大温差可达5℃。□ 黄建生

  组长篇
  不起眼儿的“公众人物”

  人物事迹:在人们送给李秀凤的“三最师傅”的雅号中,“三最”的意思是指“当最好的员工、干最棒的活儿、做最亲的同事”。她用21年兢兢业业的劳动与奉献,印证着“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的口头禅。

  “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今年45岁的李秀凤的这句口头禅,被她所在的山东滨州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制成了巨大的铁皮红字,镶嵌在办公楼东广场北侧雪白的墙壁上,显得醒目庄重。这位被工友们称为“三最师傅”的缝头工兼翻缝组组长,别看职务不起眼儿,在公司可是人人皆知的“公众人物”!

  她于2011年被授予滨州市劳动模范后,事迹被挖掘出来,上了电视、登了报纸。那时就有人猜测,“三最师傅”该“时来运转”了,起码弄个长日班干一干!然而,一天、两天过去,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李秀凤仍一如既往地埋头于自己那份辛苦的缝头工作,兼做着翻缝组的日常管理,并没有因为自己成为市级劳动模范而“鲤鱼跳龙门”,也没有把自己上过电视、登过报纸的“场面事儿”当成提高身价的资本。有人为此说她“傻”,李秀凤却一笑置之:“傻?咱知道自己是扒哪碗干饭的人。”

  在人们送给李秀凤的“三最师傅”的雅号中,“三最”的意思是指“当最好的员工、干最棒的活儿、做最亲的同事”。她用21年兢兢业业的劳动与奉献,印证着“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的口头禅。车间统计员杨晓娇最近给她计算了一下:截至去年年底,李秀凤从事缝头工作13年里,缝头产量共达到了16100万米,这个长度足足可以缠绕地球4圈;而且,总计缝接了807550对布头,竟然没有一次扭花或漏头出现。

  当工友们夸赞李秀凤时,她十分平静地说:“这有啥稀罕的?”如今,李秀凤依然每天快乐而自信地坚守在缝头岗位上。对她而言,那行巨大的铁皮红字不是镶嵌在墙壁上,而是铭刻在她那相信企业、热爱企业的情感之中。□ 郑安江

  培训新员工成为制度

  人物事迹:常山集团最佳员工、恒新公司后纺车间筒并捻保全队长魏倍倍,连续3年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他顺利完成了反倒筒子装置改造、全自动络筒机锭杆输送带改装、减少纱线毛羽试验等多项技术革新。

  2004年7月,刚出校门的魏倍倍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石家庄常山恒新纺织有限公司,由于小伙子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甘于吃苦、不怕困难,在设备安装过程中,一个工作轮回下来,魏倍倍脱颖而出,当年10月他被推选为组长,成为设备安装工作的主力。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魏倍倍带领8名小伙子接下了紧密纺络筒机的安装任务,经过30天的鏖战,6台紧密纺络筒机一次试车成功。

  魏倍倍根据保全队的特点和车间生产的需要,制定了培训制度,要求每个组长每月至少组织两次小组技术培训,保全队队长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体培训,由设备检查工每日讲评工作质量,并且要求新学员或转岗员工必须由师傅进行技术帮带。

  2007年5月到6月他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和考试,进一步提高了保全队员的专业知识、安全知识水平。通过技术培训,让保全工了解了客户反馈的捻结质量问题,如何攻克质量难关从而让客户满意,怎样持之以恒地做好设备保驾让挡车工满意等问题,同时增强保全工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以及责任感。此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经常组织员工开展读书益智活动。
  有一次,公司接下了一个单纱“S”强捻的订单,但是公司络筒机的捻结器配备的都是“Z”捻,当这批纱纺到络筒工序时,捻结器不匹配。为了攻下这个技术难关,他一连两天翻阅大量技术资料,一次次试验、总结、对比,最终实验成功了。他的这项技术改造成本费用仅相当于购买厂家配件费用的1/12,产品质量指标完全符合客户要求。□ 王国正

  最大的兴趣就是工作

  人物事迹:张琴2000年进入3509公司织布无梭车间剑杆小组当了一名值车工。进厂10年来,张琴依次获得“红旗标兵”、“武汉市第十四届职业技能大赛技术能手”等称号,还被公司评为“劳动模范”。

  张琴说,她最大的兴趣和爱好就是工作,要用工作来回报荣誉。从进厂成为一名普通的布机值车工的第一天起,她就发誓:一定要干出业绩,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为了掌握操作技术,张琴就像着迷了一样,抓紧分秒苦练基本功。下班后,别人都回家休息了,她却主动留下来练上二三个小时再走。回到家中,她拿着纱线反复练习打结的技巧和要领。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一套稳、准、快的操作本领。进公司不到3个月,张琴就在同行姐妹中斩露头角,被推选为组长,随后操作技术更是直线上升,月月产质量名列前茅。在公司组织的操作运动会上多次获得“优胜奖”、“精英奖”,成为布机值车工们学习的榜样。

  意志坚强、性格倔犟的她,始终有一股努力向上、勇于挑战的信念。起初,剑杆小组生产工艺复杂,产品难度较大,许多分配到该小组的人员都抱怨,而张琴却没有。她说:“操作技术好就不怕产品工艺难,将操作法练好了,处理停台的时间自然会缩短,巡回次数就自然多些,产量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记得前些年,公司组织生产新产品“灯芯条”时,小组的许多值车工都在这个新产品前败下阵来,只有她生产质量完成得最好。于是,小组职工纷纷向她取经,她说:“我也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严格地按照操作法跑巡回罢了!”

  在车间,张琴是一个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的好职工。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她并没有感到骄傲,相反,她觉得与外面的先进能手相比还有一段差距。□ 虞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