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外贸余单”神话破灭,我市相关部门将加强相关检测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13/2012 14:41:56

  韩剧、日剧的热播催生了当下国内穿着打扮的流行风向标,所以一些售价不菲的韩系、日系装也由此成了最畅销的服装。不过,省工商局公布的一份质量检测报告结果显示,我省多地市受检的韩国进口服装有一半不合格。以往,市民对于服装的品牌、价格会比较敏感,但对于服装的“安全系数”关注又如何呢? □记者 汤桂平

  市区日韩系服装价格虽高却卖得火

  据悉,此次省工商局的质量检测报告结果显示,34批次受检韩国进口服装中,合格占17批次,合格率仅为50%。这次抽检的不合格商品涉及SHE’S MISS、ZIOZIA、O’2nd、MOGG PINK、SIEG FAHRENHEIT、collncos、D'modes黛玛诗、HAZZYS等在各大商场设有专柜的知名品牌,品种包括连衣裙、女裤、男西装、羊毛衫、上衣等,整体质量状况较差。

  据了解,抽检出的17个批次不合格产品中,纤维含量不合格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标注的含量与实际检测含量不符,其次是色牢度不合格、标志标识不符国家标准要求,有的甚至使用违禁致癌染料等4方面问题。比如一款由黛玛仕(郑州)服饰有限公司总经销的“D'modes黛玛诗”针织外套,检出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联苯胺,并超标几十倍。

  “我经常赶去杭州买衣服,不知道有没有涉及的品牌?”“都是当名牌、大牌买的,怎么也会有问题?”昨天消息一出,不少爱美的绍兴女“粉丝”就开始在微博上议论开了。

  绍兴市场上有没有这些品牌的服装?昨天记者走访发现,尽管市区街头较难发现被“曝光”的那些品牌服装,不过有关日系、韩系的服装品牌和专卖店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而这些服装价格虽高却卖得很火。

  韩装全是老板亲自坐飞机赴韩进的货?

  在市区一家商场内,一些日系服装品牌占据女装品牌最显然的位置,而且光顾的客人显然要比其他品牌多。一日系服装专柜的营业员告诉记者,他们几年前刚进中国市场,销量一直不错。记者看到,这些品牌服装尽管面料都偏薄,但价格却相对比较高,一条普通的裙子价格在1000元左右,而不少毛衣、衬衣价格也基本是上千元。

  在市区解放路一家写着“韩装”的服装店内,挂满了琳琅满目的韩式女装,记者随意看了一件标价就在1000元以上。不过尽管在服装的标签上打着价格,但服装的面料和成分等却并没有注明。有关人员说他们在全省有9个连锁店,服装不可能有质量问题。

  而在另一家“欧日韩”风格的服装店里,衣服的标签上同样没有标成分,有的仅是品牌名字和价格,而且因为是新款基本不打折。可即便如此,进来选购的消费者依然络绎不绝。服装到底是不是正宗韩国进口的?面对记者的提问,营业员回答,他们的服装全是老板娘坐飞机亲自赶去韩国进的货,属于正宗的“韩货”。

  市区府横街一位服装店的营业员透露,近两年市场上一些韩系、日系的服装特别吃香,所以进货时大家都有意选择这类款式服装。而除了服装俏,价格也相对卖得高,不少流行款式往往出现短缺需要先交钱才能订货。有关人员说,这些服装之所以贵而俏,主要与近年来热播一些韩剧和日剧有关。

  不过市区消费者较少关注这些衣服的“安全系数”。在出入这些服装店的顾客群中,记者随机问了一些消费者,大家纷纷表示去挑选的时候往往是看款式,很少去看标签上有没有标成分,一些消费者甚至表示,这些衣服往往比普通品牌衣服价格高,所以想当然认为质量也会相对好些。

  昨天,在一些服装店记者发现,市场上还有不少所谓的外贸店内可以淘到一些进口品牌服装。这些店为什么会有这些韩系、日系装?有关人员表示,他们的产品属于“外贸余单”,也就是从外贸订单上多出来的正规货。不仅实体店,“外贸余单”在网购服装的消费者中也受青睐,它几乎成了低价淘到高品质货的代名词;其中韩国品牌服装的“外贸余单”一直来卖得很好。然而这次抽检的糟糕情况,让韩装“外贸余单”神话破灭了。

  服装的进出口都有统一标准,那么这些所谓的“韩装”是否经过检测而入市?昨天记者就此向市检验检疫局等部门了解,相关部门均表示会加强相关检测,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

  而对此,也有不少市民表示,以前买衣服除了标识能够肉眼分辨,成分、色牢度往往很难判断,所以平时选购时往往对服装的安全性有所忽略。而如今这么价格不菲的进口品牌都只有一半合格率,看来以后买衣服,不管是不是大牌最终还是要看标识、闻异味、试颜色。

  ■即时评

  别让消费者

  对标识“审美疲劳”

  这两年,每当陪老婆逛街买衣服的时候,我总有一个疑问,那些衣服上标的“含棉量90%”、“进口面料”、“产地某国”等信息究竟能不能相信。有这样的好奇,源自一种习惯性的联想,因为如今“标着好的内容,实际被查出不是好东西”的商品实在是太多了。较早被曝光的有牙膏、牛奶、家具等数不胜数,最近还在聚光灯下的则是一些老酸奶中的明胶问题。不幸这样的新闻在衣服上也出现了。

  细细想来,很多商品的标识消费者凭肉眼徒手是无法“证伪”的,比如服装的面料,比如食品的添加剂,乃至生产日期。然而如今的商品还特别喜欢使用这样的标识,比如“绝不添加防腐剂”、“非转基因”,凡此种种,似乎有了这样的标识才有竞争力,才能得到消费者信任。殊不知,在“假冒标识”新闻层出不穷之后,消费者对这些也会有“审美疲劳”,这在商业社会是个危险的信号。

  要减少这种审美疲劳,现在比较有效的防范方法除了像省工商局这样的抽检能更多一些,让假冒伪劣鲜有藏身之地;还有一件事是需要做的,那就是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假标识的处罚力度,应该把假标识作为一种性质恶劣的制假,否则标识频频没有诚信,那消费者对那些没有能力“证伪”的标识,恐怕只好敬而远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