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戏剧冲突不必刻意制造——纺织企业“故事脚本”征集令第二期候选作品摘登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21/2012 15:19:36
故事十 企业家和艺术家的乡情

  故事梗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在宁纺集团董事长苏瑞广的安排下回到阔别50多年的宁晋家乡,苏瑞广的乡情乡谊让陈强备感亲切。

  去年宁晋举办的首届纺织服装节,陈强与陈佩斯专门录制了一段视频在大会上播放,并向乡亲们问好,祝纺织服装节圆满成功。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自幼背井离乡,随父母逃荒到山西太原,少年时参加了八路军宣传队,从此随部队转战南北,50多年没有回过故乡。晚年思乡之情愈切,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每每提起,总是嗟叹不已。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强见到了到北京办事的宁纺集团董事长苏瑞广。“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陈强动情相言:“咱老家是九河下梢宁晋泊,是个十年九涝的穷地方,在我的脑海里,出门芦苇坑,遍地红高粱,吃的是秫面(高粱面)白粥、野菜汤,也不知道现在咋样了?”苏瑞广回答:“您说的都是历史了,现在变化可大了。咱宁晋家家盖新房,村村有工厂,水洼地已是鱼米乡啦!不信您回去看看。”一句话说到了陈强的痛处:“水流千里归大海,树木到老叶归根。我都快80岁了,还能活几年,现在的梦想就是回老家看看,百年之后也就知足了。”

  苏瑞广表示:“叶落归根,是人之常情。您要能回去看看,乡亲们一定很高兴。这个梦我一定帮您圆!”“可俺村徐家河已没有近亲,落脚不方便啊!”“您就放心吧,这事包在我身上!”苏瑞广当场许诺。

  是年9月,在苏瑞广的安排下,陈强夫妇由女儿女婿陪同,又回到宁晋。苏瑞广并没有用美味佳肴招待他们,而是用宁晋传统的家常饭胡萝卜小米粥、煎饼、年糕、野菜,外加泥坑酒(宁晋当地产的一种白酒)一杯。回到宁纺,陈强显得兴致很高。正值宁纺建厂23周年,在晚会上,他为全厂职工回忆了当年电影《白毛女》放映时的趣闻逸事,高兴地表演了《拉车歌》,还说“过两年,还要回来看看”。

  自此,陈强与苏瑞广常有联系。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陈强因年事已高,身体条件不允许他再回来了。倒是苏瑞广每次进京开会办事,只要有空,总忘不了去看望陈强,叙说家乡新闻。□李雁云赵占林

  故事十一 穿梭车间的“文化人”

  故事梗概:在纺织企业,虞炬不辞辛苦地深入一线车间,采访工人。在他家里,有20多本影集,每当有朋友到他家作客时,他总是拿出相册,如数家珍地讲述每一张照片里面的新闻故事。

  在际华三五零九纺织公司生产车间,机器发出嘈杂声中,虞炬时常背着相机,拿着采访本,捕捉生产一线的新闻。初次见面,他给人的印象是质朴谦和,待人彬彬有礼、热情有加。

  在做好对外报道的同时,虞炬还要做好对内宣传工作,公司有一份《九连环》报,从2006年9月份创办至今,已有6个年头了,出刊70期,虞炬一直负责《九连环》报的策划、组稿、编排、印刷和发行。

  “否定自我,不断超越,争做纺织行业宣传的排头兵”是虞炬的座右铭,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标。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再到数码影像,20多年来,虞炬拍摄了上万张的新闻图片,记录了公司跨越发展的点滴历程。从虞炬在全国、省、市的历年获奖作品中,我们读懂了三五零九公司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变革历程,也由衷地为公司的跨越发展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虞炬大量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岗位上度过,每天起早贪黑,总见他忙忙碌碌的。虞炬爱学习也在公司出了名。为此,公司领导选送他参加过清华大学《企业文化高级研修班》、人民日报《新闻高级培训班》、中国企业联合会组织的《网络新闻写作研修班》等培训。他说:“一天不学习,自己的脚步就无法追赶时代的潮流。”学习成为他的必修课,在他家的床头和沙发上,不是书就是报纸,抓紧时间学习,一刻也不浪费,这是他新闻工作取得进步的“法宝”。在工作中,虞炬遇到难题从不退缩,直到把问题彻底解决才肯罢休,为公司的宣传作出了贡献。从2006年以来,公司每年都获得新兴际华集团“宣传先进单位”,虞炬也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每年都有多篇文章获奖。

  以强烈的责任心、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办报是办报人的特点,这点虞炬尤为突出。《九连环》报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赞扬,但是光环的背后充满着艰辛和挑战。

  2011年是耕耘的一年,也是丰收的一年,这一年,虞炬先后在全总、湖北省、武汉市和汉川市摄影比赛上获奖。□黄磊

  故事十二 别人不是钢筋,我是铁骨

  故事梗概:赵桂秀认识到只要有信心、耐心、责任心、力争上游的决心,在车档里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她对所有车台的断头处理采取“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策略,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

  今年34周岁的赵桂秀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华龙纺织公司从事织布挡车工作,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并拥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2009年和2011年两度凭借优异的工作成绩获得公司“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6年,赵桂秀转入七分厂。乍一面对喷气布机,她不免产生许多疑惑。但她很快调整好心态,从师傅哪里不断学习新的操作技能,最终两个多星期便开始独立顶岗,从8台到10台,成就着自己的挡车佳绩。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她对所有车台的断头处理采取“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策略,并一步步摸清每台车的特点,逐渐养成“腿勤、眼明、手快”的好习惯。

  面对当前的用工紧张,车间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需要对挡车工进行一定数量的扩台,赵桂秀坦言“工作压力较以前明显加大,也不是不愁,但最终还要想尽办法,将困难处理好”。谁也不是神仙圣人,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一切问题,关键是怎样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怎样把看似棘手的难题善始善终地处理好。同样,谁也不是钢筋铁骨,是人就有头疼脑热的时候,员工并非要带病坚持工作,但总会有一些员工首先考虑的是工作,其次才是身体,赵桂秀便是如此,去年冬天的一次感冒,挂了四五天吊瓶,今年开春的一次摔伤,都没能挡住她坚守在岗位上的步伐。她的想法很简单:车间里正缺人,自己不能走开!

  在工作中赵桂秀勤勉刻苦,敬业爱岗,善于积极探索挡车操作的诀窍要领,产质量逐年提升。同时她又能积极配合车间做好传帮带工作,多年来为企业培养出许多后继人才,相信这很快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凸显出来。□汤文刚

  故事十三 不颠覆,顶多不出错

  故事梗概:一年中公司在喷气织机上试织的高、难、新品种就有几十个,可学军对每一品种都会仔细研究,提出十几项合理化建议,利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科学而大胆地进行新工艺试验。

  可学军是公司最佳员工、全国纺织系统(织造)质量考评员、恒盛织造车间常日班工段长及高级技工。

  作为一名设备管理技术人员,他在喷气织机的设备调试与管理工作中,勤奋好学,精益求精。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科学而大胆地进行新工艺试验,优选工艺上车,尽可能地提高效率,降低织疵。

  去年6月织造J60/3×J40/2×148×66×63.67″斜纹(双幅)服装面料新品种时,出现了100%开车波纹残疵,连外方服务技师都一筹莫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而放弃了调试,他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不计报酬加班加点地刻苦钻研,提出了更改常规织造工艺的方法,将后梁高度降到前所未有的位置,改变打纬角度,以改变上下层经纱张力以有利于打紧纬纱,经试验终于获得成功,使开车波纹由原来的每匹30多条一下子降到每匹1.6条以内,完全符合客户每匹5条的标准,连一向挑剔的客户都非常满意,使该品种订单落户恒盛分公司,至今已累计生产了近200万米,为企业新增产值近5千万元。

  在引进新设备的国产化改造方面,他提出了近20项合理化建议。

  在PUIS-800-340织机织造双幅品种时,购买一套进口中央分幅电子边剪需要1600元/套,他大胆提出了自制机械式边剪来替代进口电子边剪,改造费用仅为20元/套,上车试验一次成功,为提高品种适应性,公司改造100台。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约改造资金158000元。在31台大提花安装调试开车过程中提出了分组分工序循序渐进、各负其责的工作方法,提前15天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开车任务。使开车平均效率达到了85%以上,位于全国领先水平。□赵红卫

  故事十四 谁说变成男人才可以……

  故事梗概:每次新机试制,圣叶梅总是勇挑重担;每当遇到难度大的新产品、夹具,她总是自告奋勇去完成。面临严重的生产压力,在事多人少的情况下,她一人操作两台机床。

  一双浓眉大眼,眼神中透出坚毅;一头精致的短发,发型中浓缩着干练;一脸温馨的笑容,笑意中蕴藏着奋发向上的品质。这就是湖北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女工,被员工称为才女的圣叶梅。

  1995年,圣叶梅从天门电大毕业,来到天门纺机公司实习。由于她勤奋好学,在实习的第二个月就被公司正式录取,成为加工分厂的一名铣工。同年8月,她被安排到加工中心学习,成为公司最早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之一。并条机的核心部件——前、中、后轴承座,一直是她的得意之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并不难,难的是多年如一日,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与众不同。连年的“三八”节,公司女职工休息半天,唯独她因急件在手,照常上班。同事风趣地问她:“什么时候变成男人了?”

  才女的表现更突出地表现在业余写作上。几乎每期厂报上,都可以看到她的作品。她总可以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创作灵感。她的诗歌清新隽永、真实感人;她的散文语言优美、言辞洒脱;她的新闻报道,眼光独到、个性突出;她的杂文更是思路开阔、富有深度、令人暇想。如诗歌《临危受命显身手》、散文《夏天三部曲》、通迅《加工分厂管理见成效》、杂文《生命如歌》、《常怀感恩之心》等都是上乘之作,有的还被公司作为好稿选送市级报刊采用。去年10月,圣叶梅被中国纺织政研会评为“全国纺织行业优秀通讯员。”她常说,无论参与什么活动,拿奖是次要的,关键是要从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傅新绪

  故事十五 “小细心”留着“大后路”

  故事梗概:一次因为厂家的蒸呢布出了问题,导致蒸呢后的产品大批量出现质量问题。李玉香每次上完蒸呢布后,都会在蒸呢布的末尾注上该布匹的批号和长度,给工作创造了便利。

  兰州三毛实业股份公司染整厂罐蒸工序一直在使用某厂家生产的蒸呢布。有一次因为这一厂家的蒸呢布出了问题,导致蒸呢后的产品大批量出现质量问题,厂家来人后要查看一下是哪一批蒸呢布出的问题。

  从进货的流程到库房进出口,都没有查到这匹蒸呢布的批号。这下急坏了分厂领导和供应部的同事,如果不能确定蒸呢布的批号,就无法和厂家说清楚对方厂家产生的问题。

  李玉香是一名罐蒸工序的普通工人,她每次在机台上完蒸呢布后,都会在蒸呢布的末尾注上该布匹的批号和长度。但由于蒸呢布已经使用半个月的时间了,在多次高温蒸呢的情况下,字迹未必还能看得清楚。李玉香焦急地在机台等待蒸呢布卷绕完毕,终于,她很幸运地看见了蒸呢布批号和长度的字迹还在。供应部的同事激动地说:“多亏了你的细心”。

  “从进货到库房,应该都留下蒸呢布的批号,怎么会没有呢?”李玉香很诧异地问他。

  “我们一般记录长度,再说,平常不注意,谁会操这份心呢?”供应部的同志感慨地说。

  “我记录这个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这是给自己的工作创造方便呀!”李玉香笑着说。这微小的记录解了燃眉之急,最后这件事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如果对待自己的工作稍微细致一点,最后就不至于因为微小的疏忽,而把自己绊倒在困难面前。□袁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