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海宁皮革产业集群:80年的皮草情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2年2月22日

  2011年底,浙江省确定并公布了省产业集群区域国际品牌第一批试点单位,海宁皮革品牌从全省42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皮革产业是海宁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和许多块状经济一样,它从小作坊起家,经历了发展的跌宕起伏,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皮革产业制造基地。

  近日,本网记者走进海宁皮革产业集群,追寻海宁皮革产业的演变轨迹,探访“中国皮革之都”的产业现状,采访发展中的海宁皮革企业。

海宁皮革城 时尚皮草品牌

  海宁,钱塘江畔一座700k㎡的小城,以汹涌澎湃的海宁潮闻名于世。然而就是这么一座只有80来万人口的小城却缔造了一个“中国皮革之都”的神话。

  在海宁,1.3秒诞生一件皮衣,平均3秒生产一只票夹,48秒落成一组牛皮革沙发套。

  海宁已经成为了闻名中外的“中国皮都”。2011年1-11月,海宁皮草品牌2000万元规模以上皮革企业达77家,销售收入127.4亿元,同比增长23.9%,利税总额5.4亿元,净利润2.1亿元,同比减少35.3%,皮革皮革类累计出口额2.5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58%,占全市总额的7.06%。

  “2011年的外贸市场不景气,商家就转向内销,所以海宁的皮革产品销路没有大问题。”海宁中国皮革城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其实,在这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海宁人已经与皮革结下了80多年的不解之缘。

  

海宁皮革产业发展历程示意图

  公私合营培养皮革业人才

  跟许多浙江其他产业集群一样,海宁皮革的发展始于家庭作坊。1926年,在海宁硖石镇,工人在小作坊、棚户、简陋的露天场地,利用剪刀、棍子、水缸等生产工具,用盐酸硝皮法硝制皮革,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皮革作坊。

  1926年,海宁制革厂成立,这是海宁皮革业发展史上第一家具有现代工业意义的企业。

  直到1956年,众多的皮革小作坊公私合营,建立了地方国营海宁制革厂,隶属于省二轻厅的省皮塑公司,产供销全部实行计划经济生产模式。

  70年代海宁皮革业迎来转机。1973年,制革厂发明了猪皮绒面服装革,得到国家轻工业部的重视,随即在海宁召开了全国8省1市现场会,推广猪皮绒面服装革的生产技术与经验,这是海宁建县以来少有的全国性会议。

  猪皮绒面服装革的发明,让海宁制革厂成为国家轻工业部重点扶持单位,1977年开始国家投入上千万元,对该厂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1979年8月又投入30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第一批的皮革污水处理站。不知不觉间,这段发展历程为海宁、乃至于中国皮革产业培养、储备一大批技术人员与骨干,他们之中不少都成为了后来的皮革企业家。

  分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