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汉绣艺人寻踪——武汉纺织大学纺织非遗团队汉绣调查(上)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2年2月7日

  编者按:武汉纺织大学成立的纺织非遗团队近年来硕果累累,发表论文31篇,出版文集与专著两部,设计服装80余款,成衣制作20件(套),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不仅如此,他们走访老艺人,对于部分濒临灭绝的纺织工艺进行全面的研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为工艺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报将独家发布其在汉绣及土家织锦方面的研究成果,剖析我国丝织工艺辉煌的过去和令人担忧的现状,寻找比申请“非遗”更好的保护产业的办法。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非遗团队汉绣调查(上)

  绣工是绣界发展中的主要因素,对绣种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古人云:德艺双馨。一个在艺德上有追求的人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绣工,有自己的刺绣风格特点才会成长为刺绣艺人。绣工的欣赏品位、审美趣味、思想内涵会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到绣作中,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的绣品风格和特色。

  刺绣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四大名绣还是其他地方性绣种,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和变迁轨迹,汉绣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经历了缘起、兴盛、流变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武汉、洪湖和荆沙为中心并覆盖了湖北省长江两岸和江汉平原广大地区的刺绣体系。

  汉绣工艺复杂,对于从业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我们对一些重要的汉绣艺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用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他们对汉绣的理解和表达,同时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们取得了汉绣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为汉绣日后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过去人亡艺绝的工艺传统模式。在采访中,不同的艺人的思想和行动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他们认真的态度、对汉绣的执着以及对汉绣未来发展的困惑都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在我们找寻的艺人中,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对汉绣默默坚守的老艺人,有后现代社会催生的对汉绣创造、革新的汉绣艺术家,有发展汉绣产业的实业家,也有靠家人言传身教的后起之秀。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为汉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是值得我们记载和发扬的。

  汉绣传承人任本荣

  任本荣(右)

  简介:任本荣,1935年出生于武汉,是武汉绣花街上汉绣第四代唯一传人。幼年在父亲的引导下,12岁时便开始学习刺绣。后来,任本荣在武汉的第一工艺刺绣合作社担任设计师。1957年被工厂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级图案班学习,学成后回厂继续在设计组从事汉绣设计工作。由于其技艺的突出,1986年湖北省武汉市政府授予任本荣“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直至1994年退休后,任本荣一直致力于汉绣的工作,坚守着传承与保护汉绣的信念。

  风格:在创作中,他往往大胆构图,想象夸张而富有生气,充分保持并发扬了汉绣迥异于苏湘二绣的华丽多彩,又不失雄健朴厚的风格特色。

  擅长:戏衣和宗教题材作品。

  辉煌业绩:20世纪80年代,任本荣在武汉戏剧用品厂担任领衔设计师,汉剧名角陈伯华主演《状元媒》、《柜中缘》、《宇宙锋》等多部剧目的戏衣大多由任老设计,并参与绣制,陈伯华还曾带着这些戏衣到香港演出。同时,任本荣擅长宗教题材的作品。曾为武汉的宗教寺院绣制装饰用品,还为一些大师绣制袈裟、道袍等。

  荆沙汉绣传人张先松

  张先松(右)

  简介:张先松于1941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县,现居住于湖北省荆州市。自幼酷爱绘画,勤于工艺制作。1961年从沙市师范学校中师班毕业,进入沙市刺绣生产合作社(沙市绣品厂前身)工作,被安排到汉绣艺人李玉山门下当学徒,学习汉绣设计。1989年被调到沙市工艺美术学校任教于2001退休。

  风格:不断创新,并认为汉绣的美学思想是“花无正果,热闹为先”。

  擅长:将汉绣艺术与其他艺术如雕刻艺术、国画艺术等相结合。

  辉煌业绩:张先松经过近50年的研究,对汉绣有较为独特的认识,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对传统纹样的运用。他对于汉绣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造型特色和造型规律都有研究,先后设计出楚绣四龙褂屏、楚绣九龙屏等绣品以及各种图样的绣制品和旅游工艺品。张先松对汉绣艺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他对汉绣的渊源及历史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古代汉绣和近代汉绣的概念。

  汉绣工艺大师黄圣辉

  黄圣辉

  简介:黄圣辉,湖南长沙人,于1936年出生在一个刺绣世家。她自6岁就开始与其母亲学习湘绣,中学毕业后进入湖南湘绣厂工作。1956年被借调到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局举办的“湘绣培训班”担任指导教师。1957年进入公私合营后的武汉市民艺戏剧绣品合作工厂工作,该厂后来更名为武汉市戏剧用品厂。黄圣辉在工厂一直担任技术方面的负责人,从事汉绣的研究设计及技术创新与管理等工作,直至1981年退休。

  风格:将湘绣的针法技艺融入到汉绣的体系中,丰富和发展了汉绣技艺。

  擅长:运用汉绣多种代表针法如齐针、铺针、掺针等。

  辉煌业绩: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黄圣辉作为主要技术人员主持并参于绣制的大型汉绣艺术作品《三棒鼓》、《闹莲湘》被送往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展示,这两幅作品代表了汉绣技艺发展的高峰,在汉绣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多年来,黄圣辉为培养汉绣的人才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在她退休以后,继续传授汉绣技艺,整理汉绣针法,已取得较好的成效。

  新一代汉绣艺术家杨小婷

  杨小婷自绣像

  简介:杨小婷,1978年出生于湖北崇阳。15岁进入汕头工艺美术学校系统学习了工艺美术知识。1996年毕业后,就读于中南政法学院。在校期间,她开始尝试绣制自己创作的刺绣作品,并四处拜师学习刺绣技艺。大学毕业后,杨小婷开始专门从事刺绣艺术的工作,在她的勤奋和刻苦下,取得了非常优秀的业绩,被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破格录用为专职的刺绣人员。

  风格:新时代汉绣绣画艺术风格。

  擅长:运用西洋画的绘画技法。

  辉煌业绩:杨小婷的艺术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作品在省市频频获奖:2004年她设计并绣制的乱针双面绣《黄鹤楼》获“2004华中旅游博览会神龙杯”银奖,2008年她独立创作与独立完成绣制《颁奖》获“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美术精品奖铜奖……2006年杨小婷被授予“中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第三届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在被评出的人员中,她是最年轻的一个。

  汉绣设计师姜成国

  姜成国

  简介:姜成国,湖北武汉人,1955年出生。1972年3月进入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局技工学校学习刺绣及工艺美术。1974年9月分配至武汉戏剧用品厂设计室工作至1993年,姜成国在武汉戏剧用品厂工作了近20年。姜成国于1996创办了“大江”工艺美术设计部,后更名为姜先生工艺制作部,继续从事汉绣戏衣及舞台用品的设计制作以及传统婚庆民俗的相关工作至今。

  风格:传统的汉绣技艺风格。

  擅长:戏剧服装及舞台刺绣用品。

  辉煌业绩:姜成国不仅秉承了原有的汉绣大宗产品——戏衣的设计与制作,而且还为汉绣走向市场,开拓新的产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现代汉绣发展中的实业家。十多年来,姜成国创办的企业承接了湖北省及武汉市各类剧团的戏剧服装及舞台刺绣用品如围棹、椅帐、大帐、小帐等的制作。姜成国的企业曾为武汉市汉剧院的创新剧目《王昭君》、《风雪三关》、《孙悟空大闹天宫》、《李慧娘》、《摘花》等制作了演出服装。
  
  作者为武汉纺织大学纺织非遗团队,该团队主要成员有叶洪光、冯泽民、郑高洁、赵静、张元美、张旎、刘重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