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工程教育的人文较量——10所纺织高等院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大摸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2年1月10日
与国外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对比时,我们最常说起的两种差距,一是企业自发创新动力不足,二是人才后备资源匮乏。想来并不奇怪,这两个因素之间原本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都是由“人”来决定的。

  抱着对破解产业困局孜孜以求的心态,我们调查了美国、德国、荷兰、捷克等产业用纺织品相对发达的国家,然而却惊奇地发现,他们在专业人才教育方面几乎是个“空白”。在他们的大学院系中,并没有特别针对该领域的学科建设,相关企业招收的专门人才多为工程学、材料学、有机化学或其他交叉学科的毕业生。

  相对而言,目前我国已有5所纺织高等院校正式设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除了最早一批的天津工业大学、东华大学,还包括后来的南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工程学院也正预备开设该专业,中原工学院在纺织工程专业下设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方向,西南大学在纺织工程专业下设立“非织造”课程。

  一面是遍地开花的学科建设,一面是相对孱弱的产业机体,于是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辩论便就此展开。院校争相开设“非织”专业,与我国产业用纺织品领域自上而下的关注模式倒是十分匹配,国家需要、行业需要、企业需要一定是数量增加的根本原因。而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却对工程教育的人文质量提出苛刻的要求。

  几年前,中国工程院曾对我国500强中的39个人型企业以及来自50个企业的近4000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有关创新能力的调研,从个人因素、企业环境和学校教育3个方面,以及企业工程链的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若干主要岗位出发,通过构成和反映工程技术人员内在创新能力的14个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并不理想。

  按照2005年国家正式批准纺织高等院校设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算来,本科毕业生最多3届。而那些2007年以后才建该专业的院校,直到去年才真正迎来首届毕业班。相对行业近5000家企业的总量,这些炙手可热的人才不过是杯水车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已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并非都对招生和就业表示出绝对的信心。

  行业需要更充裕的高素质人才储备,院校培养的对口人才却有砸在手里的危险,这不得不让人忧心:需求与供给之间是否缺乏有效的桥梁?

  首先从招生和就业来看,多数被调查院校都倾向于不大肆宣传,只是将招生信息放入招生简章。前期宣传的不利,势必对生源质量造成影响,也不排除那些误入专业、日后改行的教育资源浪费。而更换专业在许多高校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旦认识到“非织”专业前景却不得进入,损失潜在优质资源可谓二次浪费。

  其次从产学研一体化来看,关于通才与专才的辩论硝烟未散,而通到什么程度、专到什么境界以及两者如何兼顾,还要企业的检验说了算。企业对教育的参与度早已颠覆之前的想象,除了设备投入、建实训基地、课程项目化等,更有商业味道的定向委培、企业冠名,也有意冲破校企合作的固有模式,谋求人才定制最大化。当然前提是某些底线不能逾越。

  最后从人才观来看,这将是一次回归人本位的探索与争鸣。国内院校都意识到国外“动手与创新”教育值得借鉴,但其真髓恐怕不是简单复制来的。学生,不仅是学校的教育成果、企业的人力资源,更应该是自己命运的掌舵者。有学者把大学的功能由高到低划分: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是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

  这里面,我们看到了“价值说”与“工具论”的分野。工程教育与人文精神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分内之责,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应有之义。 

  核心议题一:目前开设此专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焦点一:“大纺织”适用性

  将追求产业链完善的“大纺织”理念运用到纺织教育上是否依然合适?“大纺织”理念在纺织教育中是追求细分专业还是夯实产业链条基础知识?开设此专业是否更有利于在“大纺织”理念下培养人才?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存在着明显的正方与反方。

  正方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适当的进行专业细分化可以帮助学生学的更精细,让他们在一个领域中可以更加如鱼得水。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教育划分明确及专业细分化对人才培养有利。当今纺织专业所涵盖的科学与技术已远非传统纺织所能比拟,大纺织固然有其优势,但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建议按照人才服务的行业进行细分,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所需人才。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适当地对专业进行细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且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这个专业的前景很好。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专业细分化的优点是使学生学得更专些,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就业。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从“大纺织”中拿出来有助于学生学得更精细。

  河南工程学院:虽然我院还未开设该专业,但是纺织类行业确实对产业用织物有一定需求,而且将是一个新的增长点。适当进行专业细分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精致”。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细分化比“大纺织”可以让学生掌握更专业的知识。

  反方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专业细分化违背了现在的“大纺织”,又回到了过去的细分化。大纺织可以培养硬性人才,但矛盾的是,这种在大纺织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停留在懂皮毛的阶段,做贸易可以,无法做再深入的东西。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还是应该遵循“大纺织”理念,在纺织工程专业下面设立非织造材料这类课程即可。

  焦点二:招生与就业

  有人认为,纺织院校在纺织工程专业下,非织造基础科目可以多开一些,单独开设该专业会由于学生的不熟悉而招不来人,也会因为知识面窄而缩小学生的就业选择范围。有人却认为,单独开设该专业,可以扩大专业影响力,进而在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招来更多优秀学子,也会因为专业设置而学得更深入,就业更容易。

  既利于招生,也利于就业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河南工程学院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不利于招生,也不利于就业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以下三种倾向:那些已经开设了此专业的院校,并不是所有都表现出对招生和就业的绝对信心,实践成为他们前进途中不断发现困难的风向标;而那些还未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也并不一定都是招生和就业的悲观者,这或许预示着它们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产业用纺织品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两所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设计为课程方向的院校,对招生渠道与就业途径保留意见,有可能说明它们在充分取证的前提下已经断送了未来开设此专业的念头。

  分页: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