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棉痴”王增福:30年坚持技术革新,棉被弹出一段佳话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2月30日


王增福在棉文化博物馆内介绍棉花史。

  “棉痴”王增福

  西部投矿赚大钱,不肯去

  30年坚持技术革新,棉被弹出一段佳话

  如果,你到超市购买被子,售货员起劲推荐的都是蚕丝被、羊毛被、驼毛被、羽绒被,还有各种各样的化纤被等。想找一床纯棉被,反而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

  见识过弹棉花的人都知道,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手艺活,从早到晚忙活十几个小时才能弹出一条好棉被。

  在台州仙居,有一位名叫王增福的企业家,已年届七旬,却从一名弹棉匠开始,30多年时间坚守棉被制造。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和创新,将棉被制造工艺进行了无数次变革,没念过书的他发明出了一条全自动、全封闭、低噪音、无尘清洁工艺生产线,一分钟左右就能产出一床无网纱、无压磨、无任何添加剂的纯棉被芯。

  从仙居汽车站往东500米左右,就是王增福的仙居棉绵家纺有限公司。在公司大楼5楼,记者见到了今年70岁的王增福,老人话音洪亮,气色不错,正在摆弄着一台平板电脑,尝试着收发邮件。

  王增福笑着说:“我还在创业,就要学会这些新潮的东西,要学的东西还有太多。”他并没有立即让记者见识神奇的“棉绵被”,而是首先带着参观了他十年前就建起来的棉文化博物馆。展馆里展示着从鸟儿筑巢取暖,到棉纺织家黄道婆的纺织工具,还收藏了王增福年轻时用过的弹棉弓,还有一面墙上是世界上各种材质被子的展示对比,都在告诉前来参观的人,他对棉的痴爱。

  回忆起自己的创业故事,老王感慨颇多。16岁那年,王增福因家境贫穷只身去大西北闯荡,身上只背了一床棉被。陪伴他度过一个个寒夜的棉被,也影响了他一生。四年后,王增福回到家乡,开始自制弹弓、弹锤学做棉胎。弹花手艺要求很高,弹花也很苦,王增福不仅熬下来了,善于钻研的他也很快成为十里八乡出名的弹花匠。

  南方的冬天,盖了10斤重的棉被,压着很重却时常还不够温暖。王增福发现传统的棉被易松散、伸缩和保温性能差。他决心利用自己的技术,做出一条既轻柔又省料、保暖的棉被。

  说干就干,80年代初,王增福办起棉被厂开始创业。根据王增福的研究,传统棉被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缺点,主要原因是棉絮中含有大量杂质和灰尘难以清除。他开始设想研制出一台帮棉花“洗澡”的机器,利用“风洗”工艺去除棉絮中的杂质、灰尘。

  “为了造出好的棉被,都记不清被人骂了多少次神经病了。”多年研发,王增福耗费了数百万元,换来的只是上百次的失败。他仍然坚持跑到北京、上海、宁波等地咨询专家,但得到的答复均是“美国、日本、德国、土耳其等家纺业发达国家还没有这样的工艺,你这是异想天开。”

  王增福还是不死心,再度经历了数百次的失败和上千万元的投入后,他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对棉花进行“风流洗”的风流机,并根据拉二胡手指移位振动发音原理和一些自然现象,又先后发明了缠棉技术和离棉技术。过程中,他却付出了血的代价,一次在调试机器时,右小拇指不小心指粉碎性骨折,中指和无名指重新缝回。

  如今,王增福工厂里40多米长的无网纱、无绗缝、无磨压生态功能被生产流水线,每年可生产20多万条生态功能被,当初专家断言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因为创新了棉被的生产工艺,同样效果的棉被,棉花用量节省了一半。

  在公司的展厅里,王增福现场抖起了一条冬天盖的“棉绵被”,5斤重的被子在他手里轻便自如地翻滚,具有自然蓬松、绵软贴身、吸湿透气、无异味等特点。

  根据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一份检验报告显示,“棉绵被”保温性能是普通棉被的3倍,蚕丝被和中空被的1.04~1.66倍。“也就是说,用5斤的棉花就能盖出原本10多斤棉被的温暖。”老王说。

  分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