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造成当前困局
《每周质量报告》引爆达芬奇家具造假,消费者方才意识到“洋品牌”编造的奢侈谎言,更惊讶和愤怒于这些谎言已经根深蒂固。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国内服装行业的“假洋品牌”比比皆是。从生产到流入销售市场,应该有工商、质检和海关等部门重重把关,而众多“达芬奇”却能逃避所有监管,畅行无阻长达数年甚至更久。
这种情况的发生,不可否认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但仍有两个存在已久的事实引人深思。一方面,国际公认知名品牌,选择在中国建厂制造,制成产品贩卖欧美,不在国内销售,而且在国外市场上,跟其他国家生产的同款商品相比,中国制造质量最优、价格却不高,多少消费者出国一趟买回来却都是“Made in China”,而国内却见不到同等价位的同质商品。另一方面,即使是国际品牌,放在国内销售,价格依然高位,但服装质量却可能低于国外市场,甚至不符合国家标准。
在这样的迷雾遮掩中,国内许多服装厂商发现了“致富之路”。一样号称国外品牌,一样在中国生产,随后浩浩荡荡出了国门,在门口转转再回来,便混进国内市场的国际品牌行列,即刻身价倍增。同时,又有确是国际品牌但质量不达标的“同伴”相陪,光是服装安全问题就让质检部门焦头烂额,再加上监管部门之间分管不同环节,各自为政,造成真空地带,鲜有人去刨根究底,关心这些“洋货”的出身究竟如何,身世到底几经辗转。
如果服装行业中的迷雾消散,“达芬奇”们将难以藏身,而这迷雾正是我国纺织行业标准未能与国际标准完全接轨造成的。市场开放,我国出口纺织品数量增加,现行标准不能满足产品质量和市场变化要求。许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以及有出口任务的企业,采用协议标准,按供需双方协议合同考核和验收产品,造成海外和国内出售产品同价不同质。也正是因此,国内服装市场上国际品牌高价低质,为“达芬奇”滋生创造了环境。而习惯于依赖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产品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树立广受认可的国产品牌受到重重阻碍,也表现出一些“达芬奇”的无奈。
(二)商家道德信用沦丧,背后是暴利驱使和违法成本低廉
受关税政策影响,国内服装市场上的国际品牌普遍高价,而适合的“背景”能以最低成本跻身国际品牌。同时,定价偏低反倒惹人怀疑,因此“名正言顺”加入高价位行列。在暴利驱使下,一些商家放弃信用底线,大肆宣扬出身于国外,甚至生产低劣产品,公然损害消费者利益。
与此同时,违法成本低廉更是坚定了国内服装厂商变身“洋品牌”的信念。不谈监管出现的空白,即使问题浮出水面,遭遇社会各界强烈谴责,那又如何?无所谓品牌价值,无所谓可持续性发展,获得的暴利已经足以弥补这些无形资产损失;东窗事发仍拒不承认,不得不承认之后仍无实质性表态,拒不认账、死不退款是无良商家的真实写照;消费者受骗容易维权难,无良商家面对这样的对峙群体气定神闲,一副你能奈我何之势;小罚大赚,被利益冲昏头之后,不痛不痒地被捅了几下,“假洋鬼子”拒绝恢复清明也是意料之中。
(三)消费者崇洋心理作祟,背后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中国消费者崇洋心理很重。然而因何崇洋?不可排除因洋品牌高价位而产生的“炫富”心理,但更多的是对国内品牌质量的不信任和对国外品牌质量的盲目崇拜。这种现象的出现又是为何?
品牌效应是因两方面产生:一是设计理念带来的款式需求,二是高工艺、高标准带来的质量保证。“炫富”心理是由高收入人群消费高价位商品衍生。购买服装看中三大因素,即款式、质量和价位。对款式的审美因人而异,通过自身感觉衡量,因此不会产生众多争议。相比之下,质量和价位可以有较为清晰的定位。消费者选购服饰本应对质量和价位具备相应标准和要求,却在纷杂的市场环境中无从准确掌握商品的质量信息,更是无从判断商品质量是否对应合适价位。在迷茫中只能靠“品牌”标准把握商品的各项信息,进而将“品牌”简单一分为二,倾向于追崇国外品牌。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交易双方利益失衡,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了解总是不如卖家,因此,卖家凭借信息优势获得高于商品价值的收益。在我国服装生产和交易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当严重,导致供求双方无法公平交易,造成消费者受骗事件频发。减少信息暴利,达成相对公平,有助于整顿服装市场乱象。
破解密码需标本兼治
(一)纺织行业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纺织行业标准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一五”期间,我国密切关注国外科技发展和相关技术标准信息,对已成熟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予以转化或直接采纳,逐步缩小了与国际标准化水平的差距。然而,与国际标准相比,纺织行业标准依然存在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棉纺织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棉纺织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等。
从源头破解服装行业的“达芬奇密码”,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在规划指导下,加快行业标准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动态、科学的棉纺织标准体系,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科技环境,缩小行业标准与产品技术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制定以消费为导向的行业标准,为市场提供有效信息;建立健全纺织行业标准管理机制,为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受到认可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强行业监管
加强服装行业监管,尤以产品质量监管为重中之重,应将产品质量提升到与产业结构调整并重高度。唯有如此,才能让消费者信任国内制造,不再热衷国外产品,让“洋标签”退出市场。
产品质量监管必须增强“溯源意识”。一是从参与者上溯源,二是从生产环节上溯源。从参与者上,服装产业源头是生产厂商,监管部门应通过沟通宣传等途径,加强企业对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力度,促使企业加强工艺控制,强化质控意识。从生产环节上,要对原辅料实行严格把关,引导企业及时准确掌握国际市场最新的技术、质量、安全、环保、包装和标签等标准和法规要求,对原辅料、半成品、成品以及技术、管理和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监管部门应严格履行部门职责,对各项审核严格把关,并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核查。此外,各监管部门之间需要强化交流合作,加强社会共管,定期联合检查,避免出现监管空白。
(三)增强信息透明度
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可以由地方政府搭建,对品牌信息、商品生产和流通信息在合理范围内做出真实披露。同时给予消费者直接交流商品信息的平台,通过准确扩散产品信息,使消费者能够判断与质量匹配的价格和与价格匹配的质量,降低购买风险,使市场作用更好显现。另外,也从侧面引导企业重视信用、口碑和品牌价值。
(四)建立便捷有效的维权机制
维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当以便捷和有效为原则。一方面,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扩大维权的方式和途径,创造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维权的便利环境;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切实可行地落实权益保障工作,使消费者能够及时得到满意反馈。监管部门不能给出相应信息的有效反馈,维权部门不能及时解决纠纷,不能妥善落实处理结果,都将导致消费者维权受阻。循环往复将助长问题商家气焰,无形中助推服装行业在“达芬奇密码”中越陷越深。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