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贡缎企业抱团闯非洲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8月11日

诸暨是全国最大的贡缎生产基地。 首席记者 郭 斌 摄

  最近,浙江国申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国胜与其他6家纺织公司老总又在一起开了个“碰头会”,讨论协商关于近期西非市场提花布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产品定价等问题,以此对接下来各自企业的生产计划做出及时安排、调整。

  俞国胜告诉记者,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国申纺织和宏邦纺织、康富美实业、中强纺织等总共7家贡缎企业就开始抱团闯非洲,通过生产抱团、定价抱团、销售抱团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行业低价无序竞争的问题,实现了龙头企业和家庭作坊的同步提升发展。

  市场高度集中的代价

  诸暨贡缎产业是浙江省重点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贡缎生产基地,也是全市经济外向度最高的产业之一。

  据市商务局介绍,全市现拥有贡缎企业(个体加工户)1.6万家,从业人员近7万。2010年,全市贡缎产业实现产值96亿元,销售93亿元,利润6.8亿元,自营出口5.3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3%。这些贡缎产品绝大部分销往非洲市场,在西非,90%左右的贡缎市场由诸暨企业占领。然而,市场高度集中也让企业付出了不少代价。尼日利亚是西非地区的纺织产品集散地,通常,诸暨企业的贡缎产品都是先出口到尼日利亚,然后从尼日利亚销往西非各国。这就容易造成同类产品扎堆上市、低价竞争的现象。

  俞国胜说,企业间没有沟通的时候,如果西非市场出现某种贡缎产品紧俏的情况,大家往往一哄而上纷纷生产,等产品运到那里,变成供过于求,就只能压价销售。以前不乏出现这种情况,结果大家都蒙受损失。自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召开产业协调会以来,这种情况就不再发生了。

  从生产到定价的抱团

  目前,由国申纺织牵头起来的产业协调会基本上每周都要开一次,主要研讨西非市场不同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和各自企业的生产安排,根据市场需求及企业的产能情况适当调节各个企业的生产计划。这样一来,同一类产品就不会扎堆上市,紧俏产品也不会脱档断销,中小配套企业全年都有稳定的生产加工任务,不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发展,产能布局合理,有利于企业和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协调会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各类产品的市场定价。俞国胜介绍,由于西非市场消费的贡缎基本上来自诸暨,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都高度集中,产品被其他地方替代的可能性较小,只要企业间团结协作就可以掌握整个市场的话语权。协调会上,企业对市场上短期供不应求及适销对路的产品均采取集体适当提价和扩大产能的办法,对市场上相对过剩的产品,及时将信息通报有关生产企业,压缩生产计划,调整产品结构。这一做法遏制了原来的低价竞争局面,使每种产品都可以卖到比较合适、理想的价格。

  从订单到自主的转变

  与以往企业以订单生产为主不同的是,如今,我市的贡缎产品大多都是通过企业在国外设立的贸易公司批发给当地的经营户,改变了以往由订单决定生产的局面。

  前几年,我市贡缎产业自营出口业务只占全市贡缎出口总量的25%左右,大量出口业务通过宁波、杭州、大海、深圳等地外贸公司代理出口,由于没有直接对外销售渠道,大多企业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外贸公司拖欠加工费现象时有发生,应收款居高不下,整个产业发展存在较大隐患。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贡缎产业发展,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产业发展难题,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拓宽销售渠道。国申纺织、建培纺织、华都纺织、中强纺织等龙头企业在西非的尼日利亚、贝宁、刚果、马里等国家设立了办事处和贸易公司,越美集团还率先在尼日利亚建立纺织工业园区。企业的贡缎产品基本上都通过在当地设立的贸易公司销售,产品均采取自营出口、自主生产、自主销售、自主定价、自主品牌的“五自”发展模式,产品的生产权、定价权、销售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发展的主动权很大,不仅带动了出口大幅增长,而且推动了诸暨纺织企业抱团开拓非洲市场,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典范。

  在贡缎企业抱团发展的2010年,贡缎产品就实现自营出口额5.32亿美元,同比增长44.2%。今年1至6月,自营出口总额3.34亿美元,同比增长44.9%,相当于2008年全年的出口额。不仅实现了产业跨越发展,新亿宏、宏邦、中强等一些中小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市出口的规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