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迎接建党九十周年《钱之光传》摘登(三十二)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8月3日
建设“四大化纤”是中国大规模发展石油化工、化纤的初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对这一批石油化工、化纤大企业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支持。作为统管轻纺工业的轻工业部部长钱之光更是全力以赴,呕心沥血。从厂址选择、出国考察、对外谈判、规划设计,到建筑安装、国内设备配套、生产准备、投料试生产的全过程都亲自主持决策,确保各阶段工作顺利进行。

  1972年年中,轻工业部和国家建委、燃化部、交通部、水电部等组织工作组,由轻工业部副部长焦善民带队,到辽宁、上海、天津、四川实地考察厂址的各方面条件。此前,各地都已组织本省(市)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厂址的候选点进行过踏勘和论证。如上海市最初提出了4个厂址候选点:金山县的金山卫、奉贤县的柘林、南汇县的泥城、川沙县的高桥。上海市石油化工规划小组会同市规划建筑设计院、上海勘察院等单位实地调查后,排除了柘林、泥城两地,然后着重就金山卫和高桥两地方案进行论证。当时争论不一。钱之光听了工作组的汇报,认真研究了双方意见,决定让焦善民带领有关同志再去上海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焦善民到上海后,与上海市委领导一起经过三次实地考察,才取得共识,同意金山卫建厂方案。实践证明,把这个厂建在金山卫对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当时多花2亿多元投资也是值得的。其余3个项目分别定在辽宁省辽阳市、四川省长寿县、天津市北大港。工作组将4个项目选址工作写成简报呈送国家计委并报李先念、华国锋。不久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4个项目的厂址方案。

  从1972年2月中旬开始,出国考察工作启动。轻工业部、燃化部、对外贸易部共同组成两个化纤技术考察组,分别由轻工业部合成局局长李正光和机械局副局长王瑞庭负责,于2月中旬和3月初分赴日本和西欧考察,了解世界石油化工、化纤的技术状况,并选择引进对象,4月下旬回国。钱之光在北京医院病房里听取了考察组的汇报。

  轻工业部于5月份向国务院就考察情况和进口化纤设备安排方案写了请示报告。5月24日,李先念批示同意,并委派柴树藩主持同外商谈判。柴树藩熟悉对外工作,此前正在干校劳动,是周恩来把他紧急调回北京的。

  为适应对外谈判工作的需要,钱之光决定成立轻工业部成套设备进口办公室,由副部长焦善民为主任,李正光、王瑞庭、牛迪义、陈锦华为副主任。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和对外贸易部联合组成对外谈判小组,同外商进行谈判,签订合同。最先开始谈判的是上海项目,其后是四川、辽宁项目,从1972年6月开始到次年9月结束,历时1年多。总共签订了41套生产装置的具体合同。其中,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从日本引进8套生产装置,从联邦德国引进1套生产装置。辽阳石油化纤总厂从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引进25套生产装置。四川维尼纶厂醋酸乙烯和甲醇成套设备从法国引进,聚乙烯醇成套设备从日本引进。天津石油化纤厂由于水源落实晚,1975年才开始启动对外谈判工作。其中化工装置从日本、联邦德国引进,从日本引进两条年产1.5万吨涤纶短纤维的生产线。

  在对外谈判工作开始之前,钱之光对参加谈判工作的同志提出严格要求:一要坚持引进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要把有限的外汇用到最关键的地方。凡是国内能够制造并适合大化纤项目使用的设备,国内能够承担的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等工作,都应由国内安排解决。二要选择技术先进成熟、适合中国国情、价格又比较合理的生产装置。三要货比三家,并要选择实力雄厚、富有经验、信誉好的公司和承包商。各项目的谈判小组都努力做到了这几点,引进的生产装置和工艺技术基本上都是国外当时(上世纪70年代初)工业生产的水平,技术先进成熟,自动化程度高。在谈判过程中,有时因价格分歧,合同迟迟签订不了,甚至谈判破裂的都有。如上海项目的腈纶成套设备原打算从日本引进,但在与日本爱克斯伦公司谈判中,因要价太高,使谈判破裂。钱之光召集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决定,除部分仪表阀门从国外引进外,其余的立足国内自行设计、制造。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组织了一次大会战。轻工业部把上海、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十四五个纺织机械厂组织起来投入设计制造;冶金部动员鞍山、大连、北京、太原、上海的10多个钢厂提供抗腐蚀性强的钢板;一机部安排安徽、广东的仪表厂研制有关自动化仪表。在各方通力协作下,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制造的腈纶成套设备,保证了建设的需要。

  又如辽阳项目,在谈判中因1000多万美元的价格分歧,合同迟迟签订不了。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时,亲自出面做工作,在法国驻华使馆宴请周总理时谈起这件事情,希望中国政府在价格上让步,因为这个项目签订后会在欧洲和全世界引起轰动。最后周总理从大局考虑同意了,中法双方终于把这个合同签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