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工作失误造成全国经济困难,粮食和其他生活消费品供应紧张的严峻形势,国家在对国民经济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调整的同时采取了两项应急之策:一是紧急进口粮食,缓解农业困难与粮食紧张问题;二是卖高价糖果、高价糕点,供应高档的高价工业品,如高档的烟、酒、纺织品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以满足市场部分需求,回笼货币,稳定物价。
进口粮食需要外汇,而要有外汇就得有东西出口,仅仅靠出口农副土特产品和传统手工业产品已不足以应对进口粮食所需的外汇。因此,中央要求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纺织工业增加纺织品出口,特别是要扩大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出口,换回更多的自由外汇(当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都是记帐外汇),争取进口更多的粮食。钱之光“临危受命”,承担起增加纺织品出口和生产高档纺织品两项艰巨任务。
当时,发展纺织品出口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纺织原料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共中央于1961年3月专门发出了《关于统一调拨、合理使用轻工业和纺织工业原料材料的指示》。3月20日~28日,纺织工业部在北京专门召开16个重点省市纺织工业会议,进行具体安排,决定对出口纺织品生产实行“三统一优先”(在全国范围统一规划生产,统一调拨原材料,产品统一分配;将出口任务优先安排给设备条件好、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同时安排了10万件纱的内销高档纺织品的生产任务;派出得力干部出国实地考察发达国家纺织品市场;围绕新产品开发引进一系列先进设备等。
然而,从总的平衡来看,原料不足的矛盾还是存在。经过讨论,还是采取“一五”计划时期的老办法,实行“以进养出”的方针,即进口棉花、羊毛等纺织原料,加工成纺织品后出口换取外汇。纺织工业部1962年向国务院报告中提出的解决纺织原料问题的措施之一就是“以进养出”。国务院领导赞成这一做法,并批准从1963年开始逐年增加棉花进口。
当时,发展纺织品出口,除了纺织原料不足以外,还面临不少问题,诸如:生产部门和外贸部门之间长期存在的以产定销与以销定产的争论,建立纺织品出口生产基地或专厂问题,工贸脱节问题,技改资金问题,以及如何调动生产企业发展出口的积极性等等。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邓辰西专门召集纺织、外贸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于1961年7月初开会进行研究。
会议提出,工贸双方要加强协作,搞好对国际市场的调查研究,及时深入地掌握市场情况、变化及发展趋向。为了使生产部门和外贸部门都能够主动一些,纺织部门可以派人参加对外谈判,也可以派人出国参与商务参赞处的工作,了解国外市场的需要。可先考虑由纺织部派3个人驻香港华润公司。3个人中一个组长,2个搞设计。纺织部门要有专门设计外销纺织品花样的人员,把新设计的品种花样送到国外销售机构选定后,再安排生产。外贸部门要储存几百万匹坯布,以便随时根据国外市场需要安排印染加工。
会后,钱之光和张琴秋副部长商量决定,由侯忠澍带领一个小组常驻香港,对外作为华润公司的工作人员,收集信息,进行市场调研,并及时向钱之光、张琴秋等领导汇报。我国出口的3036跳鲤细布和4040绿牡丹府绸取得成功,就得益于驻港调研人员发回的信息。在此期间,钱之光、张琴秋还派侯忠澍、费启能、吴士锴等人到西欧考察纺织品市场和纺织机械的发展情况,并采购了精梳机等一批样机,对改进提高国产纺织设备和开发精梳等新产品、改善纺织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出口纺织品的设计工作也大大加强,充实了力量,成立了流行色研究机构,一些承担出口产品生产任务较重的地区设立了产品设计机构,配备了专业设计人员,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流行趋势,设计开发出不少优秀产品。设计开发产品被国外选中的比率也提高得很快。如上海的棉印染布,1961年的选中率仅20%,1962年就提高到35%;人造棉布选中率达到90%。很多传统产品经过再创造,面貌焕然一新。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