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珠三角服装箱包业告急 低端产业加速外迁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6月28日

  成本上涨,如果产品不提价,亏损就越来越大,提价的话,采购商转身就走,这是很无奈的事。

  自从3月份上涨到3.3万元每吨后,棉价一路回落至如今的2.4万元每吨。而在棉价“过山车”期间,纺织服装出口数据似乎也较为漂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约203.38亿美元,同比增幅23.77%,环比增幅2.33%。其中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86.19亿美元,同比增幅23.68%,环比减幅1.69%;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17.19亿美元,同比增幅23.85%,环比增幅5.51%。

  然而并没有企业因此喜悦,“其实订单数量上,我们跟去年相比并没有什么增长,甚至是有10%的下降,其中也有订单不敢接的状况,但我们出口额同比上升了20%以上,这很大成分是因为我们将出厂衣服的价格提高了20%多。”东莞市大朗镇一家毛织厂负责人称。

  不仅纺织服装企业,同为劳动密集型、易于被复制的箱包鞋帽类产业也遇到了同样的状况。新金融记者走访调查发现,价升量跌较为严重的,大多为鞋类、纺织服装、箱包等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产业。这类产品提价导致欧美市场反弹,而订单流失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大半年。

  鞋帽纺织陷入泥沼

  自去年10月开始,珠三角鞋类、服装等产业量跌价升的状况已经开始出现。梁日昌回忆起以前那些日子,感觉虽然一直因紧缺工人问题发愁,但还有一定调节空间。但在去年10月份人民币出现升值后,梁日昌经营的工厂茂福鞋业终于扛不住压力进行了提价。“开始只提了10%,订单量很明显地就开始下跌了,后来价格逐步提升了20%,出口量相对于去年同期下降了10%左右的幅度。”而至今,由于订单量不多以及利润空间太低,已有企业出现停产现象。作为香港鞋业总会会长、东莞市外商协会副会长,梁日昌与同行接触交往较多,因此对整个行业了解也较为广泛。据各协会会员反映,鞋类产业出口量并不是大多都只降5%的幅度,有些生产产品层次较低的工厂,幅度达到20%,甚至有出现半停工状态的工厂。地处东莞长安镇的德州鞋业公司的生产线员工称,以往每天加班到晚上11点,而现在可以做的货少了,一周加班也就一两天。

  “去年3月棉花也才1.5万元/吨,后来到了4万,这会儿降下来了也要2万多,并且人工也短缺,两年来我们都有20%的用工缺口。工资得提社保得交,哪个工厂没提20%-30%的工资?”泰达服饰厂主管赵俊才称,结合最近汇率出现的变化,总体而言如果销售出去的服装没提高40%的价格,基本达不到原来的利润。

  有统计数据显示,单今年一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全球出口价格同比提升了19.46%,其中纺织品价格同比提升了24.31%,服装价格同比提升了15.99%。

  “出口数额同比上涨,大多是产品价格提升的原因,相反出口形势并不十分乐观。”中国棉花协会秘书长高芳表示。若剔除价格因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相比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东莞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潘日晖指出,棉花一般占服装成本的40%左右,如果棉花价格上涨5%,企业利润就会下降2%。而近一年来,泰达服饰销往美国的服装却只提了20%的价格。在年初工厂进行设备自动化后,对用工的依赖有减少,生产效率也有增加,对成本高昂的问题有一定缓解。但赵俊才说,最后利润空间也只有以往的一半,但订单量却减少了15%以上。

  “劳动力跟原材料成本,致使总成本上升15%左右,物流各方面成本及人民币升值影响等也有10%幅度,后者主体还是人民币升值。总成本一年以来上升25%幅度。我们产品价格提升了20%,也只能抵消七成左右。”梁日昌称,劳动力成本跟人民币升值是最大因素,“都缺人,你必须拿更高的价钱去夺得工人。”

  尽管棉花价格下降,但最近购进的棉纱、棉布的价格没有明显回落,而化纤、涤纶等与石油有关的原材料的价格反而还略有上涨。“我们暂时感受不到棉价下调的利好,并且提上去的价格不可能下得来。”宁波杉杉服装负责人称。

  “服装的上游不复杂,化纤、棉花过来就是布料,也就是设计了,鞋子也比较简单,所以价格一上来,客户说要去东南亚,也没办法。因为劳动力上来了、汇率上来了、原料物流成本都上来了,价格是没法回去的。”广州新塘美皇纺织服装厂总经理卢子妙表示,服装这块技术含量不高,因此议价能力也低。

  “好的衣服,你提高三成,好说歹说,他们总会接受,毕竟我们设计出来的比他们看到孟加拉等地的要先进一些,但订单量会减少。要靠量起来,就选择做地摊货生意。这肯定不会像我们一样比去年少17%-18%,但这种单子你提价顶多到两成,算回来要比做大订单要亏。所以不少企业被迫接高档一点的货来做,但高档货订单不是随手就能拿到的。”

  “不提价的话,亏损越来越大,提价的话,采购商转身就走,这是很无奈的事。”卢子妙说,以往其工厂能卖到700万件一年,一件毛利润5块,净赚有2500万;现在如若不提价10%,几近亏损。提到30%,一件赚3元,净赚也就几百万,越提价卖出去的量就越少。

  订单流向东南亚

  而在这种无奈的背后,这些流失的订单已经开始往越南、孟加拉、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出口订单减少了10%-20%,我们部分香港特区、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的客户开始转移一些订单,由于内地逐渐丧失成本优势,这些客户开始选择成本更低的地方,部分中低档的订单转移到东南亚,高档的服装则可以改为从欧美采购。人民币不断升值,我们出口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了。”乐天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毅生说。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两个月,美国从中国进口服装产品数量同比增长8.47%,而美国从越南、孟加拉及印尼进口的增速则为19.25%、31.26%及17.43%。

  印度《商业标准报》报道称,在印度纺织品与服装制造行业,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订单已增加了约10%-15%。印度纺织工业协会负责人表示:“虽然印度出口量目前只占全球服装出口市场的4%,但因中国劳动成本上升,一些原本计划下达到中国公司的订单现在已经转向了印度。”“我们有组织过港商代表去东南亚调研,如果在那边开设工厂,综合成本会比珠三角、长三角一带低60%。”东莞市外商投资协会会长朱国基说,越南的劳动力成本现在仅仅是中国中部地区的50%,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也只有中国中部地区的90%。低廉的成本自然使得商品具有价格优势。

  国际贸易平台《环球资源》上月公布的一项有关385家国际买家的调研显示,大部分受访买家表示,他们需要付较高的价钱采购中国产品,31%的受访买家表示会增加从越南的采购。调查还表明,中国的出口商已经感到了订单在转移,原因之一就是越南的价格要比中国便宜30%。

  对此,第一纺织网资深分析师汪前进认为,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从去年底陆续有小批中低档的订单流向越南等国家,但对中国纺织服装整体出口影响有限,目前暂时尚未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取代中国纺织品产业的地位,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订单转移,东南亚国家的纺织加工能力还是有限的,例如去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超过2000亿美元,而越南只有100多亿美元,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在缅甸,尽管各个厂家都在提高最低工资,熟练劳工仍然非常稀缺。而印尼和菲律宾等国,政府则加大了对劳动力培训方面的投入,但熟练工人短缺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我以前在印尼开过工厂,但是因为感觉那边文化差异太大,工人工作态度普遍懒散,而各种配套也不是很完善,比如你要找个PU革,有可能采购不到你想要的,所以最后撤了回来。”梁日昌认为,几年以来,中国制造商都认为我们占据配套、技术等优势,东南亚国家无法支撑起规模比原来大得多的制造产业,因此对我们影响不大,但事实上这些年东南亚国家都在完善各类产业配套。

  香港贸易公司利丰有限公司曾因为成本上升压力较大,通过向印尼、越南等地转移业务进行化解。其总裁乐裕民早前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东南亚很多公司也正在为实现企业间的合作目标而努力。比如有十多个东南亚服装供应商近期达成协议,期望建立柬埔寨等成衣加工公司与泰国或其他邻国原料供应商的合作,从而进一步整合其服装供应链。这类似中国服装供应商提供的制衣“一条龙”服务,即在同一地区实现采购纱线、布料、纽扣和缝纫等各个环节。

  柬埔寨制衣厂商会主席文舒扬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东南亚地区的远景目标是要实现“一国多省”的运作模式,而不是一个地区十个国家分而治之。他表示,各国尽管差异很大,但他们必须从中国手中争夺更多业务。

  马来西亚上市公司PCCS集团在中国和柬埔寨都有业务。该公司总经理助理YikThongChoon透露,他们在中国有两个工厂,过去6个月,厂里工人工资飙升了50%左右,由于劳动力稀缺,两个厂子启用的产能现还不足一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公司在柬埔寨的工厂应征人数超过其实际需要。

  “像鞋类箱包这种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以来靠的就是价格优势竞争,现在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在了,其他各种成本也在上升,订单甚至产业转移至更有价格优势的东南亚势在必行。”

  专职于从事珠三角制造业研究工作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东莞市政府特约研究员林江称,近两年来据他调查发现,的确有很多欧美采购商转移至东南亚下订单,这将会引导附加值低、必须利用低成本进行竞争的产业转移过去。“品牌跟质量较好的企业将会洗牌留下,但珠三角大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其附加值普遍较低。”

  中西部大转移

  “去年我们那边开了个毛纺厂,一个月有1500元,而且晚上不用加班,住在家里消费也不用这么高,等于东莞这里的两千多工资了。”张建峰在东莞谢岗工作5年了,20岁的他厌倦了在外打工。如今他老家江西赣州也有不少工厂,思量再三,他打算收拾行李回到赣州老家工作。

  在珠三角不少工厂门口,同样的拖着行李箱的“张建峰”不在少数,东莞各镇街除了继续缺人以外,工厂原有工人也不断流失,或去长三角,或回老家就业。

  东莞智通人才市场调研数据,今年武汉地区劳工需求达30万人,类似于美的、格力、富士康等企业均在武汉开设工厂。湖北以往属广东劳务输出大省,而就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公开数据,今年湖北农民工“回流”现象十分明显,农民工输出数量将进一步“缩水”,预计至少减少劳务输出100万人,而输往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至少减少60万人。

  目前走访到的企业,基本在进行设备自动化更新以后,都有着20%-30%的用工缺口。加上用地、采购等综合成本高企,已有不少企业着手将部分环节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东莞润田服装公司总经理洪启辉正计划在内地开设工厂。他算过一笔账,如果将工厂开设在湖南或者江西,成品出口还是要走深圳盐田港,运输费用粗略估算将从原来占成本的5%大幅提升到12%。工厂内迁获得的原料采购等成本基本与物流运输的成本抵消了。但可以享有较为充足与廉价的劳动力,这可以为企业增加10%以上的利润空间。

  受访不少工厂也表示,内陆地区新设工厂,大多是承接一些需要手工完成的工序。比如东莞市大朗镇梦莱特服饰有限公司,则将大量织线工序分发到广西岑溪一带,在完成以后再运回东莞制造。在以纺织产业闻名的大朗镇,基本80%工厂都在将部分劳动密集工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并在这半年来加快转移速度。洪启辉也表示,他在内地重新设工厂,也只是以用工较多的工序为主的分厂。

  另外,去年年底棉花价格上涨至32000元每吨时,曾出现不少纺织企业至棉花主产区新疆投资建厂。一季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3月中、西部地区纺企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62%、63%,投资占比方面,中部地区上升了约4个百分点。而新开工项目数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部地区,前3个月中部地区新开工项目同比增加8%。

  “中西部靠近棉花产区,企业在当地开厂能有效掌握当地的棉花资源,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中西部的人工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纺织企业向中西部大转移会越来越快。”首创期货研发中心经理董双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