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服装品牌联盟:“拉手的力量”不容小视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6月20日

  产业升级、打造品牌,看起缺乏基础、困难重重,但如果认真研究中国服装产业的特点,我们说能找到其中蕴藏着“休眠的力量”。

  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

  杭州的女装,宁波、温州的男装,晋江、石狮的休闲服,中山的休闲服,常熟的羽绒服等,都形成了完善的集聚产业链,这样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地,共计有100多个。各产业集群的服装总产量已占到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70%以上,在企业早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成为了企业的孵化器,是企业起步时的十分温暖的小棉袄。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变化,原本温暖的小棉袄,越来越成为限制企业正规化发展的束缚。主要体现在:

  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集群中企业的合作关系多为利用一定规模的上游市场降低采购成本、利用统一专业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利用集群规模效应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企业的战略方向、发展思路、运营模式,出现了严重的同质性,产品、款式、产品定位、销售策略、业务拓展模式等,都处处撞车,千军万马走一条路,再宽的马路也十分拥挤。

  竞争手段单一,利润日趋微薄。集群式发展让企业成本降低,物美价廉成为了企业早期快速成长的法宝,也是多年延用的唯一法宝,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竞争压力加大,不少集群地开始动用唯一的法宝进行“自残式”价格竞争,企业陷入了微利或亏损的泥沼。

  渠道建设十分脆弱,企业缺乏品牌出海口。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集群,即集群内企业主营同一种产品,并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这类集群占全部服装产业集群的60%以上。长期以来,企业通过专业市场,走批发模式,与销售商之间处于现款、现货、现场交易的极度松散型关系。这样的关系一度让企业十分舒服,不去关心品牌与渠道的建设,更不用说终端建设了。

  许多老板对此感慨万分:“我们是刚起步的品牌,自建渠道没有实力,渠道招商却没有竞争力,这是最大的难题。”

  在看到这件小棉袄已经不合身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一脱了之,而是要从这种模式背后去寻找积极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放大,同时弥补最短的那块板。

  这些积极因素主要是: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域内产业朝着更专业、更灵活,企业间形成了有机的配套体系;完整、强大的供给能力、多选择性的产业链也为集群内企业的差异化和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多年来形成的商脉与人脉,也使企业有了抱团突围的合作基础。

  然而,这抱团如何才能抱得紧、抱得牢、抱得更有实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