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即将结束,“十二五”转瞬即到,在这承前启后的时空交替点上,我们回眸凝视。
从黑水县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农牧民衣食住行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即将过去的五年,改变的不仅仅是该县城乡的面貌,更是充满力量的崛起。
这五年,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文化味道变得越来越浓,黑水也开始从阿坝州中部腾飞。
■衣——享受时尚穿出个性魅力和品味
深冬,白雪皑皑。
石碉楼,一个被称为“隐居深山的秘境”的乡镇。
走进扎基村的扎西家,看到身着红色“波司登”羽绒服的男主人扎西正忙着打扫客厅卫生,妻子格辛初在家中的火炉边煮着当地的特色美食——酸菜面块和手抓肉。身着时尚白色羊毛衫、黑色V字形牛仔裤,头戴一顶灰色棉帽的女儿拉门初坐在电暖器旁边看着电视……眼前的一幕不能不让人感叹:“十一五”规划以来,这里居民的衣着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
“能穿上这样漂亮的衣服,我连做梦都没想到。”扎西说:“以前,山高路远的,穿上件棉袄都是奢侈品,更别想穿什么牌子衣服。”
确实,扎西家离县城很远,此前先要走上好几个小时的山路,然后才能打车进县城。而自灾后重建500公里通村水泥路建成后,他们与县城的距离一下被拉近了,而石碉楼人的很多陈规陋习也开始与他们渐行渐远。
30岁出头的慈坝乡格窝村村民充布在“柒牌”服装店买新婚穿的西装,谈起自己近5年来着装观念的变化,他笑了:“五六年前,我们村里的老人新婚时都只能穿身藏装,因为传统观念的作祟,大家都只穿藏装,现在我可不这么想,我觉得无论从面料、款式、流行元素来看,穿出个性魅力,享受时尚的生活情趣才是着装的重点。”他向笔者介绍,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会依照着自身的品味来穿着现代化服装和藏装。
对于该县农牧民衣着观念变化最有发言权的还属县城服装店的老板们,“太平洋服装城”的老板季瑜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飞速发展,黑水农牧民对于服饰的消费观念正在不断转变。从墨守成规到彰显个性,广大农牧民消费者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越来越明白什么东西最适合自己。
“我认为现在的农牧民都比较青睐运动品牌,特别是运动鞋、运动装供不应求啊!”该县“德尔惠”运动鞋专卖店的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食——吃出健康吃出美丽成为新时尚
“自定居以来,我们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拿现在我们吃的菜来说,也不光是洋芋和大白菜了,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天天都吃新鲜蔬菜了。”沙石多乡昌德村牧民王尔甲如此感叹。
“十一五”以来,黑水县广大农牧民开始越来越注重饮食的健康和绿色。饮食观念、饮食文化、饮食环境潜移默化的改变,鲜明描绘出该县老百姓的食之变迁。
2009年,黑水县实行牧民定居,沙石多乡作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重要实施区,广大牧民顺利入住定居新村落,村里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水泥路还通到了家门口,农牧民人均收入也由定居前的2000余元增至3000元。富裕起来的农牧民也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各种新鲜蔬菜也摆上了牧民的餐桌。
“现在,我们买蔬菜水果都不用跑县城了,直接就有蔬菜水果商开车到村里来,方便的很。”杨柳秋村牧民彭初如是说,“你看我们家以前的食物主要就是糌粑和酥油,可现在我们都可以品尝到各种蔬菜瓜果,食物变得多样化起来,身体也就越来越健康了。”如今,在沙石多乡各牧民新村,农牧民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谋发展,在满足了自身食物需求的同时,又引进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加以推广,从而增加收入,彻底告别了时代吃糌粑酥油的单一饮食结构。
而在县城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我们看到蔬菜区不仅有本地菜、外地菜、反季节菜,还有进口菜、新品菜,任君挑选。不同摊位上的粗粮食品专柜一枝独秀,燕麦、绿豆、芝麻、南瓜子……不同粗粮搭配,组成各种健康配餐食谱,受到众多中老年养生一族的追捧。而各种成品、半成品、速冻食品、快餐受到上班族青睐。一位选购了土鸡蛋的阿女士告诉笔者:“这些土鸡蛋是来源于瓦钵山上的土鸡,新鲜卫生又安全,而且非常有营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的饮食习惯由注重价格、数量,转入注重营养和质量;从单一向多元上转变。吃出健康、吃出美丽成为了饮食新时尚。
■住——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五年的变化真得太大了。”黑水县芦花镇镇铁别村村民罗尔基看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回想自己这几年的“住房记忆”,感慨万千。“从那个山包翻过去就是我以前的家。”罗尔基指着对面的山脊对笔者说。“以前,我们的房子都是石块房,房子的构造不稳固,上面还有吊厕,很不美观,而‘5·12’大地震后,房屋破损又非常严重,要不是党和政府为我们在河坝规划了安置点,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了,但是现在好了,铁别新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大变样。”
笔者在铁别村看到,往昔开阔的河滩地上已经整齐地矗立起座座独具民族特色的新房,红瓦屋顶在太阳的照射下格外耀眼。
走进罗尔基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锃亮的地板一尘不染,电视、冰箱、DVD等家电设施一应俱全。
就在这两三年间,罗尔基从高半山搬迁至河坝,还娶了一位别村的姑娘,过上了一位黑水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
回眸过去的五年,该县有越来越多的乔迁之喜降临到罗尔基这样的普通百姓身上。
“让城市‘夹心层’也能看到居有所安的曙光。”围绕实现“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该县以实施廉租住房保障为重点,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就全面完成了95户城镇住房重建,发放补助资金249.4万元,基本建成安居房418套、廉租住房168套,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行——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私家车
从走路到县城变化为开摩托车到县城,到节衣缩食买自行车、摩托车,再到私家车……五年来,黑水县人民群众的出行历经了巨大的变迁。
“以前进城时,我们都要准备两双鞋,一双是走山路时穿的,另一双是到了县城以后穿的。下山要走4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乡上。”如今,马河坝村的王尔甲也可以开着心爱的卡车进城了。从家门口出发,50多分钟就能到达县城。
唐永春在黑水县委办公室工作,五年前还是骑着自行车慢悠悠地上下班。“在路上大概要花上半个小时。”遇上风雪天气,这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变得十分辛苦。就这样,一辆自行车陪他上班下班,走过了许多个严冬酷暑日。直到2006年,收入涨了,为了出行更方便,他换了一辆电动车,省时省力了许多。但电动车不太安全,尤其是孩子坐在车上时,“要么得包裹得严严实实抵御寒冬,要么被夏日的太阳烤得汗水直冒”,这让他萌生了买辆私家车的念头。2009年,他终于花了十多万元买了一辆1.6L排量的私家车,晋级“有车一族”。
“以前几乎没什么出行计划,偶尔出行一次,还是单位组织的。”唐永春说,买了私家车后,他出行次数明显增多,经常和朋友、家人驱车到县城周边地区游玩,到都江堰、成都平均一年就有六七次。回遂宁蓬溪老家探亲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了,“相较以前坐长途汽车,如今自驾车的便捷不言而喻。”
这些不仅拓展了该县人民的生活半径,让出行变得更有效率,更让随心所欲的周末休闲旅行成为了生活不可缺少的调剂品,极大地丰富了该县人民群众的生活乐趣。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