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羽绒服遇暖冬之“寒”商家冷暖自知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01/2010 10:04:00   来源:无锡商报

  上了“千年极寒”的当? 羽绒服遭遇暖冬之“寒”

  早前“千年极寒”的说法,触动了很多敏感商家的神经。锡城羽绒服卖场不仅一夜之间多出很多家,而且各家都备足货源,提前进入临战状态。但是,正值羽绒服旺销的季节,居高不下的气温却让众多本想在年底前“火一把”的羽绒服销售遭遇“滑铁卢”。 

  记者11月30日在江苏无锡市华光珠宝城4楼的羽绒服卖场看到,整个卖场空空荡荡,看不到几位顾客。据波司登专柜的营业员说,今年羽绒服的上市时间与去年大致相同,但是和去年相比,今年这个时候的销售量却大不如去年,“现在这个天气,白天出来仍然比较热,顾客还没有那么急需要羽绒服,而且大多数顾客家里基本都有,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的销售不尽如人意,而去年这个时候销售早就启动了。”据悉,波司登在羽绒服里算是一线品牌,每天尚可做到上千元的营业额,但一些二三线品牌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一位营业员表示,有时他们一天的生意都有可能吃“鸭蛋”。

  在今年物价上涨的影响下,羽绒服的价格也普涨。记者发现,今年多数新款羽绒服原价都在1500元以上。对于商家来说,无疑是天气不帮忙困境下又添一重销售压力。  

  极寒天气之说,让很多厂家今年都加大了羽绒服的生产计划,如今却要承担积压库存的风险。锡山区一家服装厂的销售主管余先生告诉记者,今年厂里共下了60万件的羽绒服单子,比去年增加了20%的量。但是商场专柜里最近一周的销售量只有1万多元,去年这个时候一天就能做五六千元。

  不光新款卖不动,即使在特卖场3———6折的特价羽绒服也是乏人问津。“这让我感觉又回到了2006年,那年是极少见的暖冬天气,很多羽绒服厂家血本无归,市场总共淘汰了1/3的生产厂家。我们当年也压了30多万件羽绒服,只能在第二年做特卖销出去。”余先生表示,他很担心今年会历史重演。  

  面对这样的天气,价格降还是不降,这让一些羽绒服厂家左右为难。

  温暖的天气让本该热卖的取暖电器受到了冷落

  11月30日11点左右,学前街某家电卖场的取暖器专区,几乎看不到顾客的身影。专区里,各种品牌的电热器均打起了降价促销的牌子,“我们这儿所有电热器一律都打八五折的”,看到记者想了解,售货员热情地介绍起来。当记者问到今年的销量时,售货员表示暖和的天气还是对电热器的销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影响并不算太大,“天总归要冷起来的,以后只会越来越好卖的”。

  在胜利门附近的一家电器商场里的取暖器专区,立式的油酊取暖器、挂式的热风机以及像风扇一样的“小太阳”取暖器应有尽有,而跟永乐生活电器类似的是,这里的每件电热器上都挂着“降价”的牌子,降价的幅度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可是尽管如此,11月30日11点30分左右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发现顾客寥寥无几,偌大的一楼大厅里只有几个售货员走来走去。“周末人会多点”,售货员表示最近以来顾客的确不算太多,但是周末的时候情况要好一些。  

  

  无锡某电器卖场采销部生活家电科相关业务负责人杨女士告诉记者,去年同期因为恰逢寒流,电热器的整体销售情况非常好,而今年11月份以来以晴暖天气为主,整个电热器的销售的确降了很多,“初步估计,销售量比去年下降了50%左右,销售额减少了将近50万元”,杨女士表示,目前她们采取了力度空前的打折活动来吸引顾客,“打折活动要一直持续到降温以后”。  

  相对于电热器、空调这样的大宗取暖器,近日温暖的天气对诸如电热水袋、电热毯这样的小型冬季取暖用品的销售显然影响更大一些。在清扬路上的家乐福超市“冬季取暖”用品专区里,16.5元一只的电热水袋摞了厚厚一柜台,“这两天卖不动了”,售货员表示,暖和的天气明显影响到了电热水袋的销售,往年这个时候一天卖100多个都不在话下,而近些天以来每天最多也只能卖20多个。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电热毯,虽然超市柜台里单价从40多元到100多元的电热毯都有,但是销售量跟往年同期相比仍然明显“不给力”,“等天冷一点就好卖了”,售货员表示。(记者 王娟子)

  专家:备货不足好过囤积

  “天气从两个方面影响经济和生产。”江南大学江南发展研究院徐副院长表示,从需求方面来讲,暖冬会对销售取暖电器和羽绒服冬装等商家产生负面影响,却可以拉动旅游、物业等行业;从供应方面来讲,则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不会全国同时遇到暖冬或极寒,所以天气变化对全国的经济而言影响不会太大,对局部地区的影响会比较大。”他说,无锡今年的冬天就来得特别晚,秋天则特别长,因此延长了秋令产品的销售,但不少商家却已经将冬令产品提早摆上柜台,导致羽绒服、取暖器等商品的销售一落千丈。而花卉、旅游等行业则持续“升温”,价格上扬量不少。 

  徐副院长表示,对于天气变化,作为商家应该及时关注,才能对备货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囤积的货品太多,会因为销售不佳而导致亏损;如果备货不足,也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商机而导致没有抓住机遇,盈利变小。“当然要对天气变化作出准确判断可能性也不大,还是要看商家的销售经验和销售实力”。  

  徐副院长认为,商家投资要理性,相较于备货太多,还是少量备货比较有利可图。“现在物流那么发达,产品的生产周期也不长,暖冬也好,极寒也罢,如果缺货还是能很快供应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