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一个“充绒人”的酸甜苦辣 (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1月18日

光山县羽绒材料大市场正在崛起

羽绒材料生意红火

  这是一个颇为壮观的场面。每年初冬,光山县十万“充绒大军”就会走出家门,他们自带羽绒服原材料,到全国各地给别人现场量身定做羽绒服,即现场充绒,足迹遍及国内29个省市区,2000多个大中小城市。

  光山县羽绒产业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初,采取师徒传承、亲朋传带的方式,一传十、十传百,迅速风靡全国,从而造就了一项以现场充绒业带动鹅鸭养殖、服装加工、绒毛加工、布料辅料经营、技术培训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的“羽绒链条产业”,被誉为光山羽绒现象。

  在“千年极寒”传言背景下的初冬,十万“充绒大军”再次走出光山,他们怀揣着一颗颗致富的心,一双双勤劳的脚步踏上了充满艰辛的外出充绒路。

  初上充绒路

  在光山“充绒大军”中,英子(化名)算是一个“标准化”的缩影。

  英子是光山县城一名普通家庭妇女,丈夫是原金鸳鸯服装公司的一名高级技工,上个世纪80年代初,“金鸳鸯”倒闭后,她的丈夫也随之下岗。丈夫下岗后并没有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加入外出充绒的行列,而是去了南方一家外企服装公司做了质量监督员。那时他们的女儿还不到一岁,英子便留在家照看孩子,一家三口就全靠丈夫打工挣的工资生活,有时还要接济家在农村的父母和在校读书的妹妹,日子捉襟见肘。

  屋漏偏逢连阴雨,他们买了不到三年的房子因县城建设而被拆迁,为再买新房,只得再次高举债台。“只靠老公打工的那点工资何时才能还清这巨额房款,过上无债一身轻的日子?”英子接受采访时说,正当一筹莫展时,她看到原来许多像她一样的无业人员在亲朋好友的带动下,纷纷外出充绒并且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她心潮澎湃、激情涌动。

  “我不能困在家里了,我要走出去,我也要充绒挣钱”。说干就干,一切从头开始学,正好姐夫有多年外出充绒经验,会裁剪、会加工制作,经营收益很好。英子每天清早就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到城外10里路的姐姐家学习裁剪、学习使用电机做羽绒服。功夫不负有心人,心灵手巧的英子半年就学会了独立裁剪和制作羽绒服。入秋,英子把孩子送到农村的婆婆家,便和哥哥一起,满腔热情地加入到外出充绒的大军。

  一把辛酸泪

  在家百事好,出门万事难。虽然听别人讲过外出充绒遭遇的困难,自己也早有心理准备,但英子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外出第一年,原来预订的那家店铺房东背信弃义单方面双倍提高房租。口头预订毕竟不是书面协议,英子和哥哥很无奈,考虑到自己第一年外出,对市场行情和充绒收益心里没底,再加上他们一时也拿不出那么多的现钱来支付房租,最后还是决定另租店铺。结果租到的门店因地理位置太偏而生意冷淡,这一年收益甚少。

  第二年,英子吸取了往年教训,早早地预订了旺铺并签订了书面协议。再加上有了第一年的羽绒服裁剪、制作经验,做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了,生意红火起来。到了农历冬月底,不仅售出了大部分自带的成品羽绒服,而且还收了近500件的订单。

  欣喜的英子仿佛看到了丰收的曙光。然而,意外再次发生,所租店铺被当地政府部门限令10天内拆迁完毕。英子听此消息,头都蒙了。想到去年的遭遇,她找到房东哭诉,可房东除了如约返还部分房租也别无他法。哥哥盘点了存货和现金,盈利近十万元,于是提议回家,来年再干。

  “那怎么能行,我们收了别人那么多订钱?”英子却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再找一间门面,哪怕房租贵点,我们不能昧着良心,拿了别人的钱不给衣服啊?”

  就在英子四处寻找房子的时候,哥哥却没了踪影,而且还带走了所有现金,后来英子得知是嫂子在杭州买了新房,急着要缴首付,催促哥哥回去。店铺的拆迁,让英子感受到世态的炎凉;哥哥的不义,让她感受到现实的无情。此时的英子,越是困苦无助,对女儿的思念就愈浓烈,她感受到了撕心裂肺的痛。

  英子向远在南方的丈夫哭诉,丈夫支持她继续留下来把收到的羽绒服订单做完,并特意向公司请了5天假,赶到英子那里,几经周折在当地高价请了两个做羽绒服的师傅。他们不分昼夜地赶制羽绒服,直到腊月二十七终于全部完工。当看到别的充绒户带着大把的钞票、灿烂的笑容满载而归时,而自己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却两手空空,英子再次流下了痛苦而辛酸的泪水。

  苦并快乐着

  2007年底的南方雪灾百年不遇。但对外出充绒户来说,这年的冬天却是个丰收的季节。

  英子这次是带着弟弟外出的,弟弟不仅做工精细而且速度快,还能吃苦。英子鼓足了十二万分的干劲,带去了2000多件成品羽绒服,准备在弟弟的协助下打个翻身仗,他们这次去了湖南省华容县。刚入秋,天气就特别冷,他们安顿好行李,整理好店铺,挂出自带的成品羽绒服,生意随之而来。前来订做羽绒服的很多,有时一天能收到50多件订单,光是量尺寸和介绍布料的质量、色泽和成衣的款式,就忙得不亦乐乎。

  英子让弟弟在店铺外兜售自带的成品羽绒服,这样不仅缓解了订制的压力而且现金收益明显。他们经常忙得废寝忘食,遇上顾客多、生意忙,没时间吃,实在饿得不行就吃几口冰凉的饭菜。夜晚英子裁剪衣服至深夜,有时手上拿着冰凉的剪刀,裁着裁着就在案板边上打起了盹。弟弟更辛苦,为了赶制羽绒服,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有时根本就没时间合眼。

  数九寒天,雪灾肆虐,寒风刺骨。为了赶活、为了店铺的安全,他们不能用火或者电器来取暖,只好硬挺着,英子的手、脸、脚和大腿被冻得像个烂苹果,他们多想放下手中的活,盖上温暖的棉被、伸直双腿好好睡上一觉,可是当想到那么多的订单,看到丰厚的收益时,他们就又打起精神,继续制作羽绒服了。

  2007年腊月二十五一大早,当地民政部门来了几个人,因为国家下发了雪灾救济款,需要大量羽绒服发放给灾民,他们买走了剩下的全部羽绒服。好运从天而降,英子和弟弟欣喜若狂,他们破天荒去县城的馆子猛吃了一顿。然后又开始了最后的冲刺,直到腊月二十八的夜晚,他们才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回到温暖的家。

  辛勤的付出终于结下了累累硕果。这一年,英子外出充绒净赚了近20万元,再加上丈夫的工资也盈余不少,他们如愿地还清了所有的外债,过了一个轻松、富足、愉快的春节。对于下一步目标,英子更加信心满怀,她要趁着自己年轻能干,继续外出充绒,多赚些钱把房子装修好。等手上有了足够的盈余就在县城开个店铺,把因支持她而劳碌致病的婆婆和公公接到县城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平安度日。

  “十万大军”带来的……

  记者所采访的英子只是光山县外出充绒人群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她的故事令人感动。事实上,光山每一个外出充绒户、每一个外出充绒的人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但正是这些不平凡的经历不仅让他们的家庭摆脱了贫困,更提高了光山羽绒产业的知名度,推动了光山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据光山县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该县外出充绒有6744户,营业收入达155986万元,吸纳全县41985人就业,年创利润49691万元。同时,以服务充绒户的绒毛加工、布匹及辅料销售、技术培训、广告制作、机电销售、信息中介及物流等产业链的年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等指标达140891万元、2733人和15901万元。这表明该县多年培育的羽绒产业已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羽绒制品销售中心之一。

  光山县羽绒行业商会副会长黄祖国告诉记者,光山羽绒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由当初的“金鸳鸯”一枝独秀到目前的绒毛加工、羽绒服装、辅料毛条、现场充绒并带动运输、培训、养殖业等多业并举、群星灿烂,谱写了一个大鸳鸯的涅槃,一大批小鸳鸯新生的创业神话,并创造了羽绒产业占据全国市场“半壁江山”的奇迹。

  光山县羽绒材料大市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金胜说,光山羽绒产业经营异常活跃,链条逐步拉长,规模快速扩张,建设日趋完备,市场日益成熟,已成为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羽绒制品加工业和现场充绒业的强劲发展,带动了绒毛加工、服装生产、布辅料经营、车辆运输、灯箱制作、技术培训等一系列相关行业的链式经营。据统计,该县拥有绒毛加工厂18家,羊毛绒加工个体户达19户,羽绒布专业经营户68家,羽绒辅料经营户41家,羽绒服装裁剪培训学校(班)13家。同时,羽绒产业市场活跃促进了房地产、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物流、通信、金融、贸易等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