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将四大时装周延伸到上海 品嘉控股董事许铖熙专访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04/2010 15:04:00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今年刚刚在杭州大厦新馆开出的2000平方米主题店的“P+”,带来了Moschino uomo、The jeans bar、c.p company、John Richmond、Stone Island、Marina yachting……等十多个国际潮流品牌,T台式的购物走道、充满未来感的购物区域和崭新的陈列方式,这个空间强调了潮流概念的文化特色,成为目前国内最前卫的购物乐园之一。千偏一律的奢侈品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中国都市新贵需求,他们内心渴望非凡品位,“P+”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新奢侈主义倡导者的角色。

  品嘉控股(P+)董事许铖熙被称作“老大”,他既是“P+”创立人——许氏双胞胎兄弟中的哥哥,也是“P+”战略和执行的“决策人”。“P+”携旗下品牌参与上海时装周的计划从拍板到秀演时间只有短短的2个月,还要把近400位国际时尚界的重要人物和中国商界的高层通通聚到上海时装周10月20日晚的“P+品牌嘉年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这些天“许老大”的日程十分紧张,本刊驱车两个小时从上海赶到杭州,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完成了这个专访,听说一个上午他已经完成了5个日程安排,接受完采访,就要直接从萧山机场飞香港,落实上海时装周P+品牌嘉年华的其他相关事宜,看来“马不停蹄”对许董而言不是形容词,而是一种阶段性的状态了。

  上海服装月刊:您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决定如此高规格、大规模地参与2010上海时装周?

  许铖熙:中国市场目前对全球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市场,而我们的“P+”正在进入一个在中国全面开店的时期。另外,我们了解到,上海正在打造第六大时装之都,上海时装周就是打造第六大时装之都的最重要载体。我们的品牌中有几个刚刚参加了纽约、巴黎和米兰的时装周。我相信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很好的延伸,能把上海时尚的目标定位和“P+”的战略结合起来。我们希望在上海时装周做一场规模较大的品牌群展演,让上海第六大时尚之都的宣传口号落到实处。上海是中国最有影响力和辐射面的城市,预算外投入相当人力物力绝对是值得的。

  上海服装月刊:听说你们邀请的嘉宾阵容堪称豪华?希望在

  许铖熙:可以说是吧。我们的邀请对象主要包括世界主流时尚媒体,最有影响力的品牌高层,中国主流百货和购物中心的老总和诸多品牌的操盘手。长期以来,我们和这些业界的重量级人物都保持着良好的联系,现在“P+”发出邀请,他们一定会来,而且到位率绝对很高。

  上海服装月刊:“P+”在中国处于开店期,能否了解一下你们近期的目标是什么?

  许铖熙:我们整个企业的结构主要分三块:一是品牌代理、二是“P+”潮流主题店,三是和品牌成立的合资公司。多年来,我们家族一直从事商业零售,现在仍然希望在新时代做出新的零售模式。我们的定位是国际品牌,我们希望通过企业的三大板块形成良好的互动做成一个零售产业链。目前“P+”的定位是原创的国际潮流品牌和创意型自有品牌。原创性的潮品是零售业中有相当发展空间的一个方面,目前还是在发展阶段。在欧洲、日本、香港等一些商业相对成熟的市场,这一趋势已经显现出来了。“P+”目前的工作是在底部建仓,最潮流、最有创意的品牌我们都会去接触和开拓,我们要将商业零售引向时尚、潮流、年轻化的方向发展。未来,传统百货会越来越少,特色和个性才是生存的关键。

  上海服装月刊:在“P+”参演上海时装周的同时,您是否会去关注本地设计师的发布会?

  许铖熙:我一定会去看,还不仅仅只是关注。其实,早在两年前,“P+”在上海的第一家店已经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是给本土设计师做商业平台,吉承,高欣、邱昊、尹剑侠、陈平等很多新锐设计师都和我们有过合作。其实,传统的中国零售业留给设计师的机会太少。设计师尽管很有才华,但真正要发展是很难的。果“P+”铺开后,不排除给设计师品牌注资的可能性,不仅是给他们商业平台,我们还要帮他们做包装、推广和运营,帮他们建立良性的商业模式。

  上海服装月刊:“P+”的开店计划中,您最看好上海的哪个商业项目?真个中国哪些是重点城市?

  许铖熙:我们十分关注新鸿基的APM项目,APM在香港的工厂区都经营得很成功,受到年轻人的喜欢,相信在上海的这个位置能发展得更好。除了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沈阳都是中国各区域最有代表的城市,商业力和流行度都十分发达,我们都首先在这些城市开设2000至5000平米的大店。未来“P+”还会介入商业地产,但这将是另外一个阶段的重点。这两三年我们还是要把“P+”的零售做强,把品牌拥有量做足。

  《上海服装月刊》杂志2010年10月刊阅读网址:

  http://media.china-ef.com/201011/4/10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