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节约集约发展“八仙过海”
用地忌“大手大脚”转型戒“束手束脚”
眼下,用地荒让长三角各城市焦灼不已。以温州为例,去年全市需求量至少3万亩,但有效供地仅6000亩,中小企业基本与土地无缘。本月,宁波市出台《关于调整工业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试行)》,鼓励中心城区的老厂房自行升级为商业用地,一场土地“二次开发”正在悄然酝酿……记者近日了解到,长三角各地近年纷纷出招,向土地利用“大手大脚”说“不”,千方百计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土地稀缺“逼”出技术创新
温州制鞋巨头奥康集团最近4年多来,没有增加过一亩厂房,工人数量也稳中有降,但产量却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这是如何实现的?集团总部生产总经理樊曼如给出的答案是,“还不是用地荒逼着我们走技改之路嘛!”
几年来,奥康耗资千万元,相继引进了多台缝包机和电脑车,向先进机器要效益。以缝包工序为例,过去是手工一针一针地套缝,一个工人每天最多缝100双,而今用机器缝包,一天缝500双,车间里只需留1—2名工人查看就行,生产效益大大提高。明年,奥康又计划投入3000万元购买自动化技术。
在义乌,面对土地稀缺,数以万计的小商品生产企业“不争地”,比的是“科技创新”。义乌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义乌民资加大技改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比如,建立行业性研发平台,可获得研发设备投入总额50%的经费补助。义乌市玩具行业协会与浙大联合创办的“浙江大学义乌玩具创新中心”就是受惠者,这是拥有400多家生产企业、上千家销售企业的义乌玩具行业,20多年来第一次有了行业创新中心。该创新中心除了产品研发部门,还将建立培训基地、实验室、信息情报等部门,帮助一大批中小企业解决产品创新中面临的投入大、技术资源缺乏等难题,更好地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据悉,为提高小商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义乌市每年投入创新扶持资金2亿元以上,带动民间和金融机构科技投入超过12亿元。
“投资强度”挂钩“乌纱帽”
不久前,昆山市国土资源局将位于该市巴城镇的一宗38.75亩地块进行挂牌出让,公告明确要求这一工业地块的投资强度标准每亩不得低于400万元人民币(或55万美元)。这一投资强度标准,依据昆山市政府今年5月10日实施的 《关于进一步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加强项目用地管理的意见》而设定。
厂房建筑再高,没有产出也只是虚高。昆山市国土资源局束芬荣局长告诉记者,平均每三年,昆山都要调整一次土地投资强度。据了解,昆山的土地投资强度标准2002年为“5432”,即平均每亩土地投资额,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不得低于50万美元,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得低于40万美元,省(部)级开发区不得低于30万美元,其他各类工业配套区不得低于20万美元。2004年,昆山又将投资强度标准提高到“6543”。而今年就到了“7654”的最新投资强度标准:昆山综合保税区、昆山出口加工区每亩70万美元及以上,昆山开发区、花桥经济开发区、昆山高新区每亩60万美元及以上,各镇配套项目每亩50万美元及以上,内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标准为每亩400万元。
土地爷管“乌纱帽”,也是长三角一项创举。以宁波鄞州区为例,向空中要厂房、低密度厂房改造等成了很多企业求得生存发展的新出路,但也有企业仗着以前圈地多,将土地闲置甚至抛荒。为此,鄞州区政府于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实施土地考核“红头文件”,规定从耕地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和土地集约利用三方面共100分对乡镇干部进行考核,其中土地集约利用占到65分。鄞州区通过调查,计算出区内有17.2万平方米的“低效土地”,在考核办法下发的同时将这些低效土地分解到各乡镇,要求在一年内“高效化”。宁波市国土局鄞州分局局长蒋朋良介绍,如果考核分在60分以下的,将取消该乡镇(街道)的年终奖金,对排名在后三位且考核分低于60分的乡镇(街道)予以通报批评,并停止其农用地转用报批,而名列前茅的单位则将在“农转用”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