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区域布局,促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了《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纺织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区域发展重点和政策保障措施。
纺织产业转移的大潮不可逆转,能否抓住《指导意见》发布的契机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已成为中国纺织行业必须解答的一道考题。"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向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所谓转移并非东部全部放弃,而是发展纺织业的高端领域、设计、品牌等方面,转移的主要是加工制造方面,这样形成中西部的互补,布局更为合理。产业转移本身不是目的,其最终目标是在保持和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和提升现有产业集群。
综合成本决定产业转移成败
《指导意见》指出,纺织产业转移,必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针,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节能环保与持续发展相结合。
相比之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优势,但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和人力成本较高;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具有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
但是,产业转移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如何降低综合成本成为纺织产业转移成败的关键要素。
汪前进认为,产业转移的综合成本,不仅包括土地房屋、劳动力价格,还涉及产业配套等其他要素。例如,对于东部地区的企业而言,如果中西部地区没有形成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产业转移的综合成本还是降不下来,甚至比原来还要高。"中西部地区如果在产业配套问题上不能有所突破,这些因素必将成为拖累产业梯度转移步伐的绊脚石。"
除了成本因素之外,生产要素、产业要素、市场要素、资本要素和政策要素也是衡量纺织产业转移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区域发展目标各有侧重
《指导意见》指出,纺织产业转移的区域发展重点各有侧重。加速产业升级是东部地区的主要任务。发展棉纺织、丝绸、服装及其他特色产业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目标。对于东北地区而言,要利用特色原料资源、产业基础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机遇,加快发展化纤、亚麻、服装等优势产业;而中部地区要发挥区位、人才、资源等优势,重点发展棉纺织、麻纺织、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加工制造,逐步建立和完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
江苏省AB集团就是受益于前期产业转移的国内针织企业之一。早在2000年,该集团就开始把生产基地向中西部转移,并先后在湖北秭归投资1.8亿元完善当地的产业链条。
"到目前为止,产业转移的效果正在显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跨区域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而且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质变,更加注重供应链管理和生态特征。"该集团相关负责人坦言。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只有以诚相待,与地方实现双赢,才能真正共享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优势,进而规避风险,实现长久立足的目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强调,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时,不能转移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和设备。
四管齐下加强政策保障
后续服务和相关政策落实是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例如,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能否兑现,公共服务是否及时跟上,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等。
为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四项政策保障措施。
发挥现有政策的引导作用。现有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对符合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的产业转移项目要给予支持,特别支持东部与中西部、东北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项目,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金融服务。积极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纺织产业转移项目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
各地区可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各产业转移地区、承接地区,可制定鼓励产业转移或产业承接的地方政策。
加强协调,促进区域互动。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信息发布平台,并选择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园区作为产业承接的示范园区。
《指导意见》特别强调,承接产业转移地区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秉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将承接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紧密结合,制定承接门槛。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