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建材>  正文

大雨考验建筑防水 产业链协作共筑防水“城墙”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6/2012 14:40:30   来源:新浪地产

  

  7.21一场大雨,京城建筑漏雨者甚重,而建筑漏水也一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隐疾,如何最大限度的规避建筑漏水,从产业链角度来讲,开发企业对于防水又存在着怎样的困惑,这些都是比较值得关注的问题。7月24日,新浪地产(微博)诚邀防水协会理事长、开发商和业内知名防水企业,共讨建筑防水热点话题,助力城市化建设。

中国建材网

  以下是参会嘉宾的精彩分享: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防水企业和开发商代表大家下午好,非常抱歉让大家在这样一个热的环境里聊一下午,但是我们非常感谢和欢迎各位能够参与由新浪地产和防水协会共同主办的建筑防水沙龙。去年已经做过一期这样的探讨,我们也请了开发企业和防水企业代表进行具体问题的商讨,去年朱会长也给了很大的支持,谈了建筑防水的一些重要方面,今天我们从三个重要的议题入手共同研讨。
  
  朱冬青:非常感谢新浪地产能够长时间的关注防水行业,我们也对自己的行业做过一些反思,会提出一些新的定位,防水行业这几年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反映出很多问题,在建筑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渗漏,这个顽疾没有很好的解决,或者说渗漏率没有明显下降,反而可能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性。
  
  建筑防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要提出建筑防水新的定位,以唤起大家对防水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建筑防水关乎百姓民生,第三,建筑防水关乎建筑节能,很多门窗、外墙漏水,对保温材料的侵蚀,使它的导热性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建筑寿命降低。第四,建筑防水关乎环境保护,现在很多地下水的污染实际上是由很多地面的东西,包括尾矿、有色金属,在开采过程中没有做好防护、防渗等工作,包括紫金矿业溃坝也是很严重的。
  
  建筑防水的重要性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关乎建筑安全,这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防水协会在很多公共场合宣传这个理念,希望通过理念提高防水的地位。很多专家都认为建筑结构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但是除了结构以外,排在第二的是防水。因为防水是保护建筑结构,结构本身很难做到百年大计。现在的房屋建筑也从以前30年、50年向70年这个槛迈进。这些仅仅靠建筑结构自身很难有70年的耐久性来保证设计年限的实现,所以需要有很多保护的措施。其中建筑结构对开裂、锈蚀都提出了要求,防水材料和混凝土结构一软一硬都是安全的保障。在建筑领域有很多事实证明建筑防水或者建筑渗漏对建筑安全的危害,而且现在很多基础设施并不是用渗漏来衡量它的功能性是不是齐全。房屋渗漏、门窗渗漏都可以看到有水进来,但是对于立交桥或者基础设施来讲,渗漏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危害很大。这种防水就是为了保证主体结构能够达到100年的建筑要求,所以它是建筑主体的保证。

   从前房屋出现漏水,很多业主只会去投诉开发商或者物业管理部门,要求补偿的也是带例如地毯湿了,或者误工,或者材料维修费用这些直接损失。很少有人关注由于渗漏会不会给70年的产权的房屋带来寿命的折减。现在开始有业主做建筑寿命的维权了。东莞地区有一个别墅的业主,十年来都在漏,他把开发商告上的法庭,给法庭提供了一个由建筑工程司法鉴定中心提供的对房屋整体的评估,这个评估表明这个房子的使用寿命是50年,由于渗漏已经折减了40%,他依照这个房子的售价,向开发商进行索赔,一审判决开发商赔偿是120万,大部分是由于寿命折减的赔偿。
  
  这个例子能够让业主、开发商、材料生产企业、总包、施工单位都关注建筑防水,把对防水的认识提高到建筑层面,市场也会向着良性发展。
  
  出现建筑渗漏的一些原因,设计、施工、材料、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在行业里仍然存在。我个人认为,建筑渗漏都是一些表象,它反应了内部的主要矛盾,从深层次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防水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量是需求量的五倍。很多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牺牲质量,牺牲诚信,以此为代价去参与市场竞争,这种恶性竞争下,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慢慢出现。这个问题如果不从实质上解决,企业的竞争慢慢变成恶性的循环。
  
  第二就是有市场需求,无论开发商、总包,施工企业,还是终端用户,不重视防水的重要性,单纯要求价格低廉,由于有需求使得更多的企业去造假。这和建筑整个市场的乱象是分不开的。
  
  协会做了这么多工作以后市场是否有好转?有一些地方是有好转的。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占有率极低,甚至一些大企业占的份额非常小,比如东方雨虹是行业里面最大的生产企业,它的市场占有率也只有2.5%。现在把前50的生产企业加在一起,占行业大概的产量只有17%,销售收入也只有20%。面对如此低的市场占有率,再去贯彻产业政策,包括国家的政策,都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的想法是提高市场占有率,抑制产能。
  
  最近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都对防水行业提出了整治的信号。质检总局今年把防水材料列为今年十项重点整顿的材料之一,防水材料的整治就有三个文件提出来防水应该怎么做。在这么多年里,防水行业还没有受到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这么的重视。所以今年也是防水行业转变方式、提升质量的关键年。
  
  工信部根据行业的诉求、国务院的政策,对防水行业提出了行业的准入制度。通过这样的准入使新的进入者的门槛更高,宗旨就是要严控新增的产能,同时要优化存量的产能,投入行业重组、企业并购,通过等量和减量的技术改造,来提高整个的行业升级。通过这个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更高,有效的规避恶劣的市场竞争,从根源上有一定的解决。

   另外,在市场需求这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够有一些解决方案。最近一两年,市场的方向比我们预估的要好一些,市场集中度是反映出来生产的产值和产量,大企业占有比例非常低,但是在市场效率上看,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反而很高。现在很多大的房地产公司,特别是全国性的房地产公司,已经通过这么多年的房地产开发认识到防水的重要性,已经不是用最低价来中标,用最次的材料来做防水。房地产商开始跟防水的大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而且是和行业排名前五的企业合作,这样就可能把所有的市场竞争或者招投标的家数限制在行业的几家里。地域性的房地产商也和全国的防水材料大的供应商,或者和地域的防水供应商也做了联盟。从很多大企业的定单上看,甚至50%来自于战略联盟。这就是说在公开市场的招投标里,几乎是被前50甚至前100的企业垄断,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尽管说这五家里边可能也有低价竞争的可能性,但是这种竞争相对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竞争。
  
  主持人:刚才朱老师从政策推动的层面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曙光,质检总局、工信部要求企业必须要提升质量,提升整个行业门槛。我先请教一下东方雨虹的蒋总,您觉得在质量方面的规范、措施,对行业的带动意义,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战略联盟定单量会比较多,但实际上整个市场的情况还是比较被动的,我指的是行业的发展,这个层面上是怎么样的?
  
  蒋凌宏:前天北京经历了一场大雨的考验,考验了城市的良心,我们的建筑、房子又在不断的出现漏水的情况,建筑本身该疏通水的地方不漏,不该渗漏的地方漏了,这就是防排水的问题。
  
  实际上防水的问题仍然会存在,但都在逐步的改变,这些问题的改变需要长期的过程,毕竟是一个系统问题。作为供应商,作为需求方,作为终端用户,短期内改变这个系统是很困难的,我很高兴的看到,我们的需求方,特别是房地产商,管理是越来越严格。从客户的层面来讲,实际上东方雨虹很大一部分业务,有60%、70%的业务直接来自于房地产市场,战略合作的客户业绩占到整个业绩的28%,而且这个业绩每年都以很高的速度在增长。
  
  东方雨虹的产品在这个市场上有一个好名声,但市场也不太好做的,一些地方性的开发商通常都不买账。因为他们经常接触的是十二三块钱的,而我们报价就是二三十。之所以说有所改变,是因为我们跟房地产商的合作是越来越顺畅。毕竟我们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3%,所以仅仅是从我们接触的层面去改变市场,还需要在座的供应方的企业和需求方的企业共同努力,做到根本性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共同努力。
  
  主持人:谢谢蒋总。需求方的改变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原来开发商对防水材料的投入是可能还纠结于价格,但因为防水关乎建筑安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战略合作的方式,对防水的投入也逐渐加大了。接下来请今典的赵总从开发商的角度,谈谈您对防水材料的困惑,还有在选择的过程当中,有哪些是需要我们企业共同去解决和面对的?
  
  赵英武:作为开发商,要保证防水质量,不是只要选择优质的防水厂家,还要有可靠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和材料厂商,从材料上、从施工工艺上都过硬,才能高品质的完成整个防水作业。

     主持人:赵总关注的层面是非常现实的,材料好,但整体施工水平和对施工品质的把控好、人员稳定性差,同样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赵英武:解决如是问题的方法,一是现场的控制,要避免以次充好和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二是施工单位的选择,虽然是生产厂家推荐的队伍负全责,但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检验。
  
  陶明:集团09年就准备做防水的战略招标,因为我们在全国各地竞拍了几个旅游地产项目,为什么没有进行下去呢?因为一直担心换了施工单位,换了防水厂家以后,无法把控防水效果。现在做的工程还是沿用过去的几家防水企业,主要是担心施工。
  
  主持人:针对今典提出的问题,请企业代表分别给予建议。
  
  卢振才:防水行业有一个俗语“三分材料,七分施工”,材料只占30%,施工占70%,七分施工是靠人来控制,人是不稳定的因素,即使材料再好,施工不好或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导致整个系统失败。
  
  现在的工程项目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工程进度也越来越紧,防水小队在工程里是基本没有话语权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不用创造条件直接就上,所以防水行业非常无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都在寻求一种办法,希望在工期紧、作业环境不平整等环境下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李德生:开发出新产品后,必须在工程公司总结出一套比较合理的工法和做法,统计出来以后,再给客户推广才有实际意义。现在防水行业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有些企业复制能力很强,国外有一些材料他复制回来,也能够提出理论做法和标准,但是没有用过,那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要实现理想的防水效果,核心是开发商和供应商就防水的重要性达成共识。
  
  德生现在推出四化式服务,一是设计选材专家化,由防水专家来设计选材,并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的,哪个地方必须加强,哪个可以弱化,选材专家会给出合理化建议。
  
  二是产品身份电子化,通过使用扫描码、短信、电话追踪等方式赋予产品唯一的身份标识,减少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可能性。
  
  三是施工现场监理化,监理队伍,实际上就是售后技术支持、施工支持的层面,对前期的技术辅导,过程中重点的节点派专人验收。

   四是施工日志图片化,每个工地每天干完活必须配一个照片化的档案。一旦出现问题,谁的责任谁承担。对现场施工来说,这几条都不是很难的,都可以很好的解决实际的问题。
  
  主持人:有没有开发商全程使用这四位一体的服务的?
  
  李德生:新华联和和泓地产的项目上都有应用,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蒋凌宏: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每个地方的环境条件也不一样,管理人员也不一样,所以对一些基本的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判断选择合作伙伴最关键的指标。
  
  如果开发商选择的防水企业是一家区域性的公司,就看有没有相关的配套,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能不能就近解决问题。如果选择的是一家全国性的公司,因为中国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南北跨度大,温度、湿度变化都非常大,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也很多样,就要考虑合作伙伴的因地制宜的能力。谢谢大家。
  
  朱冬青:防水材料不是一个能够直接体现使用价值的产品,它的使用价值是要赋予它另外一个劳动,才能体现价值。这个劳动可能会增加它的使用价值,也可能会减少它的使用价值,这个劳动赋予得好,是正面作用;赋予得不好,是负面作用。所以如果能让防水材料体现使用价值,必须有一个好的劳动赋予它,这个劳动就是施工。
  
  施工是防水行业里非常受关注的一件事。中国现在整个防水施工公司大概就两大类,一类是由防水企业为施工公司的控股公司,这类占绝大多数;还有一类是和防水供应商没有任何关系的独立施工企业。这两类各有利弊,比如某个防水供应商作为控股股东的施工公司,它可能非常专一,但是也可能非常单一,所有的体会都是来自于某一个供应商的材料,不知道别人的好坏。而另一类施工企业则可以使用千家万家的产品,可以非常轻松的比较出来谁的产品好,谁的产品不好,但是它可能不是很专一。
  
  比如他是一个防水供应商的企业,一定和供应商的资质要结合在一起,首先要判断资质,我们行业里面二级是最高的资质,有人会在二级资质里面增项,比如增保温、增防腐、装饰等等,增的越多,证明这个公司能力越大。如果你是一个防水供应商的关联公司,防水供应商的很多资质也是你评价的依据,这个供应商的注册资本、在行业内的业绩等等。
  
  另外还有一个评价指标是对施工工人的评价,我们认为现在防水工人的资质评价很不合理。很多人都说防水要持证上岗,但持证上岗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门槛的资质,这个资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很多建委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举办一个防水工上岗证的培训,可能一个工人头一天还插秧呢,第二天光着脚来到课堂上,照抄一份试卷就可以上岗了。他可能什么是SBS都不知道,但居然就上岗了,这是天大的笑话。这种上岗证不是评价施工企业好坏的,但是施工企业没有上岗证是不能够去做施工的,所以这是一个矛盾。

   从今年开始我们行业里可能会推“职业资格鉴定”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门槛,要求从业者有什么样的资历或者经历才可以去考哪一级。比如有多少小时的从业经验,或者有什么样的学历,可以考初级、中级或者高级,高级是需要先去培训多长时间,够了这培训时间,在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这个考试既有理论课,也有实践,理论可能相对简单一点,主要是看你动手的实践。如果想升一级,就需要你多少年以后才能升上一级。这是未来防水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资质,这个资质目前没有和任何的其他东西挂钩,全部都是自愿的,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是我相信在普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跟很多东西挂钩,比如跟二级资质挂钩,比如跟承包的工程挂钩,这个工程里边防水工里有多少人是必须通过职业鉴定职称的。
  
  主持人:几位的角度都有所不同,朱会长主要从从业人员资格的角度谈了对品质的控制。科顺和龙阳伟业的企业代表有没有针对赵总的建议?
  
  陈冬青:北京科顺防水从去年到今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基本有80%的销售是战略采购的供应,单体的供应占的份额很小。
  
  说到施工这块,领导们也一直很纠结,施工到底给谁做?当然有两大类,一类是包给厂家来做,一类是包给包工队来做,各有利弊。我们的经验是,对地产工程品质量最有保障,或者最优化的一种方案,还是包给工厂家来做。因为一开始就经过了严格的筛选把厂家选出来,如果把后期的施工绑定在一起,一是将来出现问题好界定;第二,既然是大厂家、好厂家,更多注重的是民生和影响,不会只看重眼前的蝇头利益,所以他会投入一些额外成本来保证工程质量和后期施工过程中的服务。当然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也非常重要,大家应该在细节上更多的利用过程管理来使防水工程达到防水防漏的效果。
  
  朱冬青:行业里有一些新的技术,包括节能、环保、种植屋面等新技术,大家一会儿可能会谈到,但是我们希望大家更关注的是一个更大的领域叫“绿色建筑”。这个领域里面既包括了节能,又包括了环保,还包括绿色、生态等等,我们防水企业也会在这个领域里面找一些机会,找到一个新的市场。这个市场里必须要围绕绿色建筑的要求,因为住建部和财政部已经正式发文了,未来五年会有20%到30%的建筑是绿色建筑,对绿色建筑国家是有评定的,有补贴的,最高每平米可以补贴80块钱,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会在这个里面做大量的文章。但绿色建筑是什么,和我们这个行业有什么关系,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现在已经从国外的绿色建筑规则里面找到了一些和我们相关的,包括种植屋面、建筑节能等。但是中国绿色建筑的评价里,可能没有这些东西,或者正在往里面装这些东西,这也是我们需要下一步做工作的。我们可能会把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介绍给制定政策相关部门,让他们在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里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比如热反射的屋面,冷屋面,包括用防水材料做一些隔气、密封的措施等等。
  
  最近国家质检总局给我们一个课题,要求做一份防水材料质量安全的相关报告,包括产品安全、建筑安全以及人身安全。北京7.21大雨受到广泛关注,但政府在舆论上有一个导向,以前大雨过后铺天盖地反映渗漏问题并没有在报端显现,因为人命关天,但网上对渗漏问题的抱怨还是非常多。所以我们也想过一段时间后政府也会披露一些跟防水相关的质量安全、人身安全或者建筑安全方面的信息,如果有的话,我们愿意在这方面跟大家一块做一些事情。

   王伟:大作家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那么建筑的良心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地下基础。防水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发展一片大好,但是作为防水企业一定要不断反思。一是不要给社会、给客户过高的期望值,防水太复杂了,不要给大家太高的期望值。目前防水企业更多的局限在防水层的层面上,还没有跟结构发生密切的关联,我们有可能会成为建筑得罪人,这句话不是我说的。
  
  漏水了就是我们的材料漏水了,结构漏水了,防水关乎建筑安全,这句话我有看法,我们这层纸不关乎建筑安全,充其量是皮肤病,死不了人,建筑安全是混凝土施工企业、钢筋企业等等,我们防水是保护结构,但是在保护结构前,地下结构是建筑的良心,我们在保护结构前这个良心好不好得先整明白了,良心不好保护什么呢?都蜂窝、狗洞,钢筋都露出来了,我们还保护它吗?保护它将来会出问题的,所以不要给过高的期望值。
  
  我们要反思,防水行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们天天说是保护神,保护什么呢?漏水80%以上,我们还在这说我们保护了。防水很复杂,各位都是做防水材料的,但是防水是建筑优生学的事情,像生孩子一样,得从源头把住,你给他化化妆、抹抹粉那怎么行,那就把孩子毁掉了。做防水企业,我们是做材料的,不是做工程的,但是你说你是做工程的,又是做材料的,那就有进步了。你做的材料只是防水层的施工,混凝土漏水怎么管?管不了。
  
  我认为做好防水,更要做好房子。做好房子重要,老鼠能从地下走到房子里来,第一要遮风、第二要挡雨,做外墙外保温,不漏水是房子的基本要求,没防水以前的房子也不漏水,怎么防水材料越来越好,漏水越来越高。
  
  国家说防水五年保修期,这把整个行业都害了,五年不漏就万事大吉,五年漏了就保修。所以我觉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如何正确的理解防水。现在防水,地上、地下、外墙、室内,包括消防室,都是关乎建筑安全的,靠谱吗?根本不靠谱。你到底是治什么的医生?是治心脏病的医生还是治头疼脑热发烧的,做水池的防水不是做建筑防水,现在建筑防水是万能的,其实不对的。这种误导不好,最好的保五年,那不好的呢?建筑哪个是五年的寿命?而且我们保的是什么东西?我跟开发商讲,我只管微观的事情,不管宏观的事情,你楼房裂个大口子,我怎么去做防水。
  
  我们一定要聚焦到底是做什么防水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要对症下药,另外就是认知防水到底是什么。防水第一就要检验漏不漏水,所以这次大雨发现了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人可以糊弄人,但是人不能糊弄水,天天说你是世界一流、中国顶级,结果水一来,就不行了。
  
  看得见的是形式,看不见的是本质。现在全都颠倒了,都愿意做形式的,不愿意做本质的,都不愿意在看不见的地方花钱,去认真对待。我觉得一个行业做到今天了,我们都有责任,因为防水是越来越糟,不是越来越好,方向对了,时间长点不要紧,现在是方向错了。我们任何活动都是靠认识去指引的,如果认识不对了,就是瞎撞,方向错了,越使劲越容易出现大的问题。混凝土施工偷工减料,那么防水再怎么好没有用。我给大家的建议,就像优生学一样考虑防水,从源头,从想盖房子之前就要考虑。

   主持人:大家都有不同的立场,从赵总的角度来讲,在结构没有问题的情况下,防水企业的战略跟开发商之间怎么达成更好的合作。下面请滕总谈谈自己的看法。
  
  滕怀江:在房地产项目开发设计中,防水一般是不在预算之中的。但是,现在防水的维修费用在整个项目中的比例却占了40%。项目开始的时候,工程师可以确定品牌,而项目的品牌可以达到几十个,这里面不乏有一些产品质量不过关,所以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现在在监管方面不断在探讨,要做一定的监管,也定了很多处罚的原则和规定。针对防水,开发商有一些问题需要提出疑问,比如漏了怎么能发现?特别是在屋面防水漏了还好解决,但地下防水的情况怎么解决,这很不容易被发现。项目在开工的时候面积将会达到上百万平米,一个工程师管三万平米,对于地下防水的监管没有此精力。在这个时候应利用监理系统,包括现场的施工人员,怎么能做好,其实乙方的施工人员也不希望漏,但是出了问题在于怎么能发现?
  
  王伟:用水去检验,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水可以发现。具体步骤就是结构体做完,先别做其他的防水层,用水检验,只要结构有空隙,水就过来,逃不了,回填就麻烦了,处理起来麻烦一些,但是也可以。
  
  滕怀江:一般来讲,用水检验的话,需要有一个周期。
  
  王伟:在水里面泡,24小时就可以,是帮你找结构问题,不是帮你找防水问题。
  
  滕怀江: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普遍的会出现保护不利的现象,而对于高分子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高分子材料,普通采购人员更是不太了解,为此,在选材方面应注意哪些?在这方面有什么好建议?
  
  蒋凌宏:沥青类材料从国外到国内这么长时间都一直在用,防水名词中有个词叫密闭防水,即使破坏了一点,那一点如果有缝隙就会漏,如果没有缝隙也不会往外蹿。再有就是材料的厚度,而我们讲的一级防水、二级防水、三级防水,都是有厚度的要求,厚度是防水抗渗能力的基础,有的防水级别高的,像在德国是5毫米加5毫米,不管什么材料,一薄了就容易破坏。最后就是注重加强现场管理,这个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卢振才:施工遇到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监管,项目做完后,特别是屋面和地下室,如果没有达到密封状态,而是粘接状态的话,导致系统失败,这是不可逆转的。作为防水企业来讲要求针对工地现场保护,施工没有缺陷的话,做的是零缺陷、零损伤,。
  
  主持人:今天的沙龙,谈及了对行业的建议,行业的利用,开发商遇到的问题将如何解决等方面的问题,而各个企业也都谈到了自己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最后一轮对话,请紫光的作为开发商的孙总来进一步聊一聊在防水方面的困惑?

     孙孝臣:谢谢新浪地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来跟防水行业的各位专家和兄弟单位来讨论防水的问题。前面听了各位专家和各位领导说了关于防水上存在的各种隐患、和各种问题,基本上说得都很全面,特别是王总的一番发言,也让我们作为开发商认识到了很多问题。
  
  防水是个系统问题,不光是防水行业的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也是材料上的问题,实际上是系统问题。作为开发商来讲,防水确实让开发商和施工单位很头疼,出现很多问题,总是想办法去弥补,但是没有办法去彻底解决。
  
  从系统角度来讲,开发商增强了防水意识,与新材料、新工艺的配合,甲乙双方在寻得一个良好的契合点,最终,在面向市场的商品是能得到一个最好的性价的优化。而防水的源头是建筑的混凝土质量,也确实如此,通过防水工艺、防水材料的很好的结合,建筑是可以达到要求的,在使用者的口碑和认知度上也会得到一个好的效果。
  
  对于单方面来讲,新材料和良好的施工水平,这是一个直接成本的体现。施工水平受到施工工艺、施工环境、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包括建筑物的防水形式的影响,反推过来,新材料是否能推进一种新的工艺,来跟它产生契合,假如传统的防水大家做的都是传统的施工方式,假如有新的材料出现,或者有新的一种施工工艺出现,在操作环境里能降低影响,对开发商来讲则是降低了操作难度,形成的防水效果又很好,这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
  
  主持人:能够因地制宜的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形式和不同要求提出防水的解决方案,具体部位、易漏部位都能够系统考虑,这是大家都所愿意看到的。
  
  几位开发商还有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刚才提出的不同诉求有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看看还有没有总结性的发言?
  
  赵英武:有的厂商有施工单位,有的没有,没有施工单位的厂商从行业来说,愿意不愿意找一个防水施工企业做联合体?
  
  李德生:防水行业的大企业一般都有施工单位,而没有施工能力的,对于系统化的防水概念、理念将都是空谈,缺乏实际的东西。我们统计,德生自己的工程公司只是每年占用料量的10%以内,比如我一年卖两千万平米,我自己干的是200万平米,10%是自己施工,剩下都是别人施工,不断在自己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其标准化、流程化。

   设计师应从结构上做好,渗漏的问题就将解决80%,我们要研究工程结构,怎么从结构上直接解决。现在还有预铺反粘,不能做预铺的时候做实铺,让它跟混凝土长在一起,材料结实点,材料好点
  
  从结构、从材料、从工法、从过程等等,后面拍照片,我要查你的照片,我是监理,每天查照片,他想作假他不敢。但是照片能解决问题吗?解决不了,但是能降低漏水的几率,降低偷工减料的几率。每一件产品都有个身份证号。
  
  把过程监督好,后面是产品保护,现场监理做好,我们附近服务的项目,有我们自己施工的,大部分90%不是我们施工的怎么办?大项目的时候我们派有专门的监理,到哪个节点的时候我们派人用小勾子勾一下,全部检查一遍,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不漏,但肯定能降低漏水几率
  
  以上所说的是甲方赋予我们权利,还赋予我们这个职能。如果他根本不重视你,你说半天,他不给你这个机会来实现,这怎么办?所以防水质量提高,多花10%行不行,多花20%行不行,很多都说不行,因为没有综合评估防水企业的价值没有综合评估这个方案后面附带的成本。
  
  把系统化都有一个价值的体现,有价值体现了,防水不漏了,跟建筑同寿命。现在都控制成本,后面的附加值没有体现出来,没有附加值,后面再没有责任追究的话,这个事就干不好。所以评估一个标的时候,一定是说提供的服务能不能实现,他说的这些服务能不能实现,效果能不能达到他说的80%,这个是很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