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建材>  正文

郑商瓷为重振中国陶瓷雄风而崛起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13/2012 08:58:00   来源:大公中原新闻网

  

  2012年5月,韩国丽水召开世博会,郑商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类的唯一代表参加,并成为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这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郑商瓷的出现,在国际上引起不小震撼,瞬间形成“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出席韩国世博会的郑商瓷代表说:“我们的研究队伍不大、人不多,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重振中国陶瓷雄风。”
  
  会漂浮的瓷器
  
  走进郑州大学郑商瓷陶瓷艺术研究所,间厅内摆满了形状各异的郑商瓷,但无论是器皿、还是人物、动物、果实类造型,都给人一种淡淡的清爽之感,而非同类瓷器激情似火的红艳与热烈。细看郑商瓷,与其他瓷器不同,他们的瓶口都非常小,甚至有的完全密封,且周身布满立体图案,其独特性让人惊叹又震撼。
  
  郑商瓷创始人阎夫立的妻子——郑商瓷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梅花向记者介绍,郑商瓷注重色彩研究,创造了能走上世界的元素。
  
  据资料显示,中国人喜欢红黄蓝三元色,世界潮流三元色则是红黄绿,其中全世界有96个国家喜欢绿色,故联合国把绿色定为国际和平色。
  
  作为地球的本色,绿色又是生命的象征,郑商瓷以绿色为基本色调,既象征蓬勃的生命力,又突出环保、和平的时代理念。但绿色很难烧制,曾有人用“有钱难买一点绿”来形容绿色瓷器的珍贵。
  
  有位收藏家在收藏了一件郑商瓷后,把原来收藏的东西都砸了,他说存了那么多东西,给人一种骚动的感觉,唯有郑商瓷,如一股春风一片绿叶,能让骚动的内心平静。
  
  在人们的记忆中,瓷器都是明明光光,而阎夫立先生创造的高温立体釉郑商瓷打破了瓷器明明光光一统天下的传统。郑商瓷艺术品的表面可塑造出悬挂葫芦,也可烧制成炎黄二帝的头像,使瓷器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情。
  
  在郑商瓷间厅,摆放的多是大肚小口的瓷器,瓶口如樱桃小嘴。
  
  李梅花说:“谁都知道,瓷器的瓶口越大越易烧制,不易炸裂,残品少。但郑商瓷不仅能做到微缝烧制,还做到密封烧制,能漂浮在水中。”
  
  郑商瓷创造了从微逢烧制到密封烧制的突破,这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也正是这些突破才使得代表国家思想文化的郑商瓷从众多瓷器品种中脱颖而出,最终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郑商瓷根植中原
  
  过去,提起中国的瓷源在哪里?人们往往想到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州潮州。其实,中国的瓷源圣地不在南方而在中原郑州。
  
  1965年,在郑州商代遗址中,考古发现了距今3500年历史的商代青瓷尊。经专家鉴定,这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瓷器,被称为瓷器的鼻祖,也证明了郑州是“国之中,瓷之源”。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最辉煌的瓷种大多产生于河南,且与郑州有关。宋代最有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瓷,都产生于五代后周时期郑州柴世宗的柴瓷,且景德镇的青花瓷同样源于郑州辖区巩义市的唐代青花瓷工艺。
  
  郑商瓷的名字取于“郑州、商都、瓷器”首字,郑商瓷是由中国民协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阎夫立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历经40年,在继承商代青瓷的遗传因子和吸收中国“五大名瓷”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发明而成绿色环保新瓷种。  

     称之为绿色环保新瓷种,在于它的与众不同。它的伟大贡献在于研究历史,即瓷器的根文化,同时又在于创新与发展。
  
  李梅花常说的一句话:“我们不能一直躺在老祖宗的怀抱里,不能一提华夏就是5000年文明史,如何将文明延续,就是传承和创新。”
  
  郑商瓷做到了,它实现了“无缝烧制”和“高温立体釉”的创新。阎夫立先后改用液化气继而改用天然气代替柴、煤烧窑取得成功,降低了烧制陶瓷的劳动强度,消除了环境污染,还使郑商瓷的出窑成品率达到了90%以上,改写了烧制陶瓷“十窑九不成”的历史。而他主持建立的三座环保柴烧节能窑炉,每窑的烧制时间由原来的40小时缩短为12小时。
  
  阎夫立团队用独创工艺和科学技术使釉面窑变出各种粗、细、弯、折的金银线纹路。其中金镶翠、金镶玉、银镶翠这些历史上的美好传说,也都在郑商瓷上得以体现。
  
  为了确保创烧出郑商瓷达到绿色环保的标准,阎夫立入深山、爬峭壁、采料石,将瓷矿中的重金属铅和镉的溶出率降到对人体无害的程度。同时,在瓷石原料中加入含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的麦饭石,满足烧制绿色环保新瓷种的需要。另外,在废瓷处理上,郑商瓷可自行降解,不会危害生态环境,可谓开历史之先河。
  
  一代枭雄创瓷名
  
  40年前,作为河南大学油画专业的高材生,阎夫立的一幅油画曾卖到900万元人民币。但他认为,中国是瓷器之国,陶瓷文化应该发扬光大。并把复兴中国陶瓷文化当成一种责任和使命。他告诉妻子李梅花:“我做这个并不比油画差。”
  
  正是阎夫立的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赢得了李梅花的芳心,她放弃被外交部选为翻译的工作,甘当阎夫立的下属。
  
  在得到妻子支持后,阎夫立就到瓷区向老艺人学习,开始了陶瓷文化艺术研究与陶瓷和窑炉的考古、挖掘、修复、复制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钧瓷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有人称阎夫立教授是全才陶瓷艺术家。他对陶瓷艺术理论有深入的研究,更对陶瓷制作工艺了如指掌。从陶瓷选料到球磨、拉坯、成型、建窑、烧制,他无所不能。
  
  陶瓷生在选土,长在造型,死活在烧成。阎夫立先生亲自上山采矿,最后在1320℃的高温下创烧成具有造型美、釉色美、纹路美的新瓷种。通过不同的釉料配比和火候调节,已试验成功了金谷纹、羽毛纹、珊瑚纹、雪花点、珍珠点、礼花彩等38种新纹路,使陶瓷艺术品五光十色,形成视觉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完美结合。先后创作出器皿、卵石、果实、人物、动物、玄鸟、神灯、吉祥,以及汉风、唐韵、抽象、浪漫、现代等造型艺术系列,反映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阎夫立的锐意创新赢得了中外各方的认可和嘉许,他被誉为我国当代陶艺界的领军人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同时还是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个人终身成就获得者。如今,由他创新发明的我国当代新瓷种——郑商瓷,多次作为国礼随国家领导人走出国门,传遍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像一位文化使者,架起了一座座中外友谊的桥梁。
  
  如此骄人的成绩并非一朝一夕,阎夫立先生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研究是有积淀的,其父亲是个大收藏家,写过很多关于陶瓷方面的书,阎夫立三岁时父亲就教他识别瓷片,并告诉他一定要做出比古人更好的瓷器。带着前辈的嘱托与自己对瓷器的钟爱,他选择了陶瓷事业并创造了陶瓷的辉煌。  

     要做传世之作
  
  中国的陶器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瓷器也有3500年的历史。作为“国之中,瓷之源”的圣地河南,承载着五千年厚重历史。但谁承载了?谁记录了?是郑商瓷,它是以3500年的青瓷为母体,吸取了五大名瓷和各个窑口艺术创作而成,他的独特性、历史性、艺术性无可匹敌,注定翻开历史新篇章。
  
  李梅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成为历史长河中那一块不被冲刷而会生长的石头。我们提出要做传世之作。说是传世,就是要用心血灌溉,提出陶瓷语言,就是要读懂它。这些瓶瓶罐罐本来是凉的,但加入自己的情感后就变得鲜活而有生命。”
  
  韩国世博会上,国际友人评价郑商瓷是可以跟人交流的、震撼人心的艺术。美国博物馆馆长陪同李梅花参观时,表达了对中国瓷器的热爱,称郑商瓷是代表中国的、复兴的、创新的、先进的、世界性的圣物。
  
  在韩国参加世博会的时,一位美国记者问李梅花:“郑商瓷非常受欢迎,我们也非常喜欢它,我很想知道,你们研究队伍有多大?在中国的影响有多大?”李梅花说:“阎夫立先生通灵郑商瓷的研究,队伍不大、人不多,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太阳,都有一个梦想,就是重振中国陶瓷雄风。”
  
  在韩国世博会上,郑商瓷赢得世界的称赞,李梅花被国外友人亲切地称为“中国妈妈”,但李梅花说,这是文化征服了人心,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
  
  文化部领导对郑商瓷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称郑商瓷不仅是郑州的、河南的,更是中华民族的。
  
  目前,郑商瓷负责人已把筹划已久的构建郑州陶瓷文化博物馆的报告提交给文化部,欲在郑州筹建一座完整反映我国陶瓷文化史及其光辉成就的国家级陶瓷文化博物馆。
  
  李梅花说,各地都有陶瓷博物馆,但都是以各自产品为主的博物馆,突出的是地方特点,他们要建一个把中国所有瓷器都包含在内的博物馆,能展示陶瓷发展全过程。
  
  “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陶瓷文化的故乡,布局有146座窑炉。陶瓷文化博物馆的建立,可以为河南、为郑州增添一个新的、高品位的旅游名片。”李梅花兴致勃勃地说。
  
  报告中还提出要在河南建立陶瓷文化园的构想。郑商瓷拥有多达600项的专利,但作为研究陶瓷的团队,没有精力实现推广的梦想,寄希望于建立制作园区,让全民参与陶瓷制作,将郑州打造为中国文化圣地,让陶瓷走向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