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徐工集团斥资120多亿元、历时1年多打造的四大制造基地竣工投产。今后,这“四大基地”将为徐工集团贡献5000台中大吨位起重机、4万台中大吨位装载机和2万台成套混凝土机械产出能力,达产后新增总产能近4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全新的徐工机械。
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昨日在采访中表示,“四大基地”投产后,徐工将向着今年营业收入1000亿、2015年营业收入3000亿的战略目标高阶前进。
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
“四大基地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改变,二是前进。”王民向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在三大产品领域,徐工要向着改变全球装载机、成套混凝土机械产业格局的全新目标和全球起重机械的第一品牌全速前进。
据中新网财经频道了解,全面竣工投产的徐工“四大基地”包括全地面起重机基地、装载机智能化基地、混凝土泵送机械基地、混凝土搅拌机械基地,集聚了全地面起重机、装载机、成套混凝土机械三大领域最前沿的工艺技术和最尖端的工艺装备。
“四大基地凝聚了徐工几十年的产业积淀,并新生出全新阶段的全新亮点。”王民说,四大基地的投产不仅意味着产能的提升,也是徐工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
通过高度集约化、柔性化、智能化和全数字化管理,四大基地形成与国际最先进标杆企业同一平台的精益制造和品质制造能力,并凸显了高效、节能、环保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高端产业的方向性特点。
与此同时,徐工还突破性创造出6吨以上大吨位装载机、120吨以上超大吨位起重机批量化在线制造的新模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徐工成功收购了全球著名的混凝土成套设备领导者德国施维英公司,有赖于后者的支持,也为徐工在成套混凝土机械板块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据王民透露,7月份他就将亲赴德国完成与施维英公司的交割。
发力混凝土领域
“过去我对混凝土领域并不是十分重视。”王民在采访中坦言,徐工在混凝土领域的起步相较而言“比较晚”,但是很显然,王民带领的徐工集团正在对这一领域发起猛烈的攻势。
在此次投产的4个基地中,就有混凝土泵送机械和混凝土搅拌机械2个基地涉及了混凝土领域。
对于混凝土领域这块“短板”,徐工的高层并不讳言,但是徐工副总经理杨勇在交谈中向中新网财经频道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正是这一极具成长性的领域,为徐工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在最新发布的全国机械百强和全球工程机械50强排名中,徐工连续三年位居全国机械行业前4位,国内首家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前5强,并连续23年居全国工程机械第1位。
去年,徐工实现营业收入870亿元,出口10.86亿美元。而今年,徐工的目标是营业收入1000亿元。
“我们海外市场的增长十分迅速,到目前已经完成了8亿美元的出口,同比增长达到60%。”王民笑言,当前是“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而对于今年出口16亿美元的既定任务,看得出王民并没有丝毫的担忧。
“四大基地”集中制造大吨位、高技术产品
在采访过程中,中新网财经频道还发现,徐工此次新建成的“四大基地”虽然都集中于大吨位、高技术产品的制造,但是各有引人注目之处。
四大基地中,全地面起重机制造基地,承担了全地面和中大吨位起重机的生产制造及所有产品的整机涂装、调试及发车工序。率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世界上最大吨位、技术最为先进的我国首台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就诞生这里。
而徐工仅用一年建成的现代化装载机制造基地,其智能化水平是最大亮点。为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切割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在工艺建设过程中被大量运用,“此次的技术改造,徐工配置了大量的焊接机器人群,建成了2条自动化焊接线,无论是配置的数量还是使用的范围在装载机行业都是绝无仅有的,如装载机铲斗的整个焊接制造过程全部实现了无人化,大幅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显著提高了焊接质量。”工艺建设负责人介绍说。
徐工混凝土泵送机械基地主要承担以泵车为主、包括车载泵、拖泵、喷浆车等混凝土泵送类机械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据悉,新的混凝土采用集约化生产方式,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资源。基地达产后,单位面积产出值将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3倍,人均产出率将比原来提高65%,是主要竞争对手的1.5倍,均达到了行业最高水平。
这当中,混凝土搅拌机械产业基地的建成,则意味着徐工混凝土机械战略板块全线产品完成了一次重大的“集结”,“三车两站”——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干混砂浆运输车、混凝土搅拌站、干混砂浆搅拌站的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