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农机行业新锐奇瑞重工参与了收购全球最大的农机具制造商格兰集团,工程机械行业新霸主三一重工成功收购德国最大的混凝土泵制造商普茨迈特,这个生产“大象”牌混凝土泵闻名于世的“大象”公司,而让跨国收购成为热门话题。
在新近召开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农机行业的领军人物,奇瑞重工总经理王金富先生也就国内农机企业进行跨国收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要想成为国际大企业,‘走出去’战略是必然趋势!”,在他看来,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寻找自己需要的匹配资源,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管理上的,来弥补自己的短板和能力上的不足。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不同的扩张途径盘活或放大国内外存量资源,可以实现投入少、见效快、补短板、强强项的目的。“如果我们与跨国企业有差距,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获得海外的成熟技术、更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甚至是技术以及高管人才,可以对国内自主品牌机械制造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输入。”
关于要不要走出去的问题,业内大概能达成共识,而对于走出去的时机的选择上,则有不同的看法,许多人认为“打铁要靠自身硬”,先练好内功,然后再图全球化;有的认为要改变观念,在企业有一定的实力后,在西方制造业处于低迷期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进行海外并购,通过并购或合作以得到跳跃式的发展。
笔者认为这两种思路都正确,在经营上无非是内生式发展与跨跃式发展的问题,前一种发展模式在国内属于主流,而后一种发展模式属于全新的理念。从常理上看,应该给国内农机企业学习、探索、实践的过程,但是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形势可能并不会给我们这种亦步亦趋,从容应对的机会。
首先是来自内部“排挤”。国内农机市场很挤!这是行业内企业的普遍感受。据农业部相关报道,2011年国内农机制造企业已经超过了8000家,在补贴政策的刺激、地方保护、盲目投资等影响下,今后还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农机行业,在这些企业中,中小型,甚至微型企业占绝大多数,有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小鬼当家”,这些小企业基本上采取的是同质化的竞争策略,任何一种产品,都会有几十家,甚至几百家企业在做,竞争的唯一法宝就是低价格,而长期的低价必然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和企业利润微薄,发展无以为继,而低价格产品又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让一些质量好,价格高的产品形成滞销,最后逼着这些企业也偷工减料,加入低价竞争的队伍中。
按经济规律,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应该有15家左右的企业,其中前五家占市场总份额的80%,这样优势企业有合理的利润,也有积极性进行技术研发和投资投入。从国家农机补贴目录上看,国内大中型轮式拖拉机制造企业至少达到70家,全喂入收获机企业47家,半喂入29家,玉米收获机100多家,其它农机企业1000多家。市场很“拥挤”,僧多粥少显而易见,如果补贴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在没有市场竞争自然淘汰的情况下,这种局面可能还会持续很久,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在补贴制下,企业获得了“利益均沾”,但是只能吃饱,不可能吃的太好,因为国家做“蛋糕”的速度,永远比不上民间企业日益膨胀的野心和随之而来的“饕餮”胃口,所以国内企业如果不想“兄弟阋于墙”,就应该走出去,去海外市场寻找发展的空间。
否则兄弟相残,必将让“渔人得利”。
其次是跨国公司高压。截止2011年,除中国一拖成功收购法国拖拉机传动系企业McCormick公司之外,国内农机产业当前仍处于跨国公司单方面在国内业务扩张和资本并购的产业“入侵”期。
在2011年,国内自主品牌都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跨国公司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在中国的全面布局,爱科在2011年完成了在中国北、中、南四个制造基地的选址,初步完成了在中国的布局,迪尔和纽荷兰、久保田都在东北设立了新的制造基地,加强了其在中国市场农机主销区的市场的控制,其它如明斯克、赛迈.道依茨、雷肯等都有相关的举动。
除了硬件方面的投入,跨国农机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经营策略也在进行着微妙的变化。在进入中国初期,跨国公司一般都是采取占据高端的经营策略,与中国企业采取的低端路线形成了天然的竞争区隔,但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适应和对中国农机产品真实需求的洞察,他们开始放下“高傲”的身段,开始真正尊重中国农民的选择和中国市场的需求,产品经营向下延伸,市场渠道向下沉淀,注重向中低端市场渗透,如久保田进入了需求量大于半喂入三倍的全喂入市场,迪尔通过收购宁波奔野进入中小轮拖市场,并且通过对中国市场的长期观察,推出了适合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四行玉米机和中割幅的全喂入水稻收获机,作为最晚进入的爱科,则做的更“绝”,直接收购大丰而进入炙手可热的低端玉米收获机行业。
有了强大的资金做后盾,过硬的产品撑腰,跨国公司经营触角向下延伸会很“顺溜”。随着跨国公司向端低市场的延伸,国内农机企业会感觉到“驴槽伸进来个马嘴”,相对舒服的日子会发生变化,原来卖的好的产品会不好销,原来忠实的用户群体会发生转移。
所以随着跨国公司经营向下延伸,中低端农机市场的企业密度会更大,来自高端的“压迫感”和“拥挤感”会更明显,日子会更不好过,竞争将逼迫国内企业开始转变经营观念,除了跳出同质化竞争,实现经营升级外,走出去,向海外扩展也将成为趋势。所以与其等着竞争的那一天到来,还不如提前行动,先行一步,早点走出去的好。
其三是海外市场天地广阔。美国约翰迪尔公司2011年销售收入约2000亿元人民币,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农机产品的销售,而同期中国国内农机工业总产值近29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约翰迪尔在中国的工厂约翰迪尔(佳木斯)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约翰迪尔天拖有限公司、约翰迪尔(宁波)农业机械有限公司2011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6.2亿、10.5亿、8.9亿,合计35.6亿。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约翰迪尔中国市场销售额占其收入2%都不到,约翰迪尔绝大多数业务是依靠中国区外的市场,虽然约翰迪尔很重视中国市场,把中国市场看成未来的潜力市场,但中国市场杂乱无序的竞争环境和较小的需求规模却无法支撑约翰迪尔数千亿元的销售规模,所以相对于全球市场,中国市场的需求总量、需求结构、需求规模仍很“小”,所以中国企业不应迷恋于国内市场,不应坐井观天,而是应该大胆的走出去,海外市场有广阔的天地,海外市场也有丰富的需求多样性,中国当前销售的主流产品,在国外也有很大需求匹配市场和消费人群。
另外约翰迪尔2000亿的销售收入约等于国内农机市场三分之二的总产值,可以称得上“富可敌国”了。
而国内2900亿产值是由在国家统计报表内的约1500家企业完成的,一家企业的销售收入与一个国家的农机工业总产值接近,一是说明国内农机产业整体还很小,二是说明要成为一个国际级的企业,就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只有拥有全球化的业务,才能成就全球性的业绩,进而才能成为如约翰迪尔一样的全球化的优秀公司。
观察其它企业也可以看出来,久保田90%的业务在日本海外,爱科65%以上的业务美洲区以外,全球最大的几家农机企业都将经营的重点放在本土以外,而他们都是成功的典型,是当前我们应该重点学习的对象。所以对于有志于做大做强的民族农机企业,想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司,走出去便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