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沈阳,三年三场大火,其间小火不断,警钟振聋发聩。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失火原因均来自建筑外墙保温材料被火花点燃。人们不禁思考,这件“大衣”怎么会见火就着?建筑节能启动20多年,怎么就由当初的“节能先锋”沦落为当下的“罪魁祸首”呢?
建筑保温材料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有机材料主要是挤塑板、聚苯板和聚氨酯。虽然重量轻、隔热好,但是生产时如果不加阻燃剂,就非常容易燃烧,见火就着并伴有大量毒气产生。所以,相关法规和标准早有规定,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数量的阻燃剂才可以用于建筑工程。
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业内盛行的“玩猫腻”暴露了这一行业的“潜规则”。
生产供应商说:“订货不给正品的价,阻燃剂成本又太高,加了肯定是亏本,所以从不生产合格品。”
施工方说:“加不加阻燃剂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按惯例给检测机构送检的都是加了阻燃剂的合格品,而要降低成本,施工时用的就不用加了。”
工程监理方说:“权威检测机构都给合格证了,监理还较什么真?以后还想不想揽活了。”
最后到消防验收时,易燃材料都已经包在墙里面,房产商想尽办法也要阻碍验收时把墙面拆个乱七八糟。
就这样,“玩猫腻”大行其道,堂而皇之成了行业“潜规则”。而在各方形成利益生态圈的同时,却为日后的火灾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中国建筑节能材料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建筑节能中,外墙保温材料80%以上是聚氨酯、挤塑板和聚苯板等有机保温材料。然而,这其中有多少是加了阻燃剂的,没有哪个部门能说得清。只有到了出现火灾事故时,才能够“理得清楚”。
似偶然真必然被动救火不如主动防患
“玩猫腻”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它不仅让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形同虚设,更让相应的制约机制显得苍白无力,从而加重了整个社会的防火负担,这种机制下的多头管理造成的结果就是谁也没管好。
以北京市为例,今年春节就明确规定,在居民楼、商业楼附近60米之内不得燃放烟花爆竹,消防和物业等部门必须严密盯防单位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燃放情况,并以最高2万元的奖金鼓励举报者。
那么,20多年来,有机易燃材料大行其道,难道就没有替代技术和替代材料以及新的法规能从根本上杜绝其发生吗?
实际上,国家在1995年、2009年已分别出台不同的法规和标准,将建筑外墙保温材料分为不燃材料(A级)、难燃材料(B级)和易燃材料(C级)等不同的级别。2011年3月5日,公安部更是出台了“65号文”,明确规定了建筑保温材料必须使用A级不燃材料。
然而,就是这些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火灾隐患的规定,却遭到了一些省市不同程度的抵制。
支持创新还是保护落后楼宇啥时穿上放心“大衣”?
住建部的统计信息显示,我国既有建筑400亿—430亿平方米。其中,根据规划每年要对4亿平方米的楼房进行节能改造。同时,每年新开工的建筑面积以17亿—20亿平方米的速度在增长,而且多是高层建筑。
这么大的市场需求量,加上“65号文”的规定,A级材料能否满足供应?而对于B级、C级材料,经过20多年的行业发展,各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盈利生态圈,要它掉头转产谁也不愿意。市场在各种“纠结”中生成了短暂的阵痛期,“A级材料产能不足论”呼声高涨。
A级材料果真产能不足吗?数据显示,仅以真空绝热板和发泡水泥为例,芜湖A级材料基地的科瑞克公司2011年1月开始建厂到6月18日投产,半年实现了年产1亿平方米的产能。期间还启动了在北京和新疆建设两个年产上亿平方米真空绝热保温板材的工厂。而在北京,仅仅中科筑诚公司一家的无机发泡保温板,年产能就达8000万平方米,平均45天可以建成一条生产线。
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市场具有极强的自身调节能力,“产能不足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事实上,数码相机的兴盛导致胶卷企业的全面转型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创新发展是永恒的,阻碍发展只能是螳臂挡车。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