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建材>  正文

节选8 研究古陶瓷的历史发展轨迹(连载)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11日

  古陶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我们的研究和鉴定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了。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一书,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中国古陶瓷历史的发展脉络,也是老一代古陶瓷研究者的心血结晶。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未能对古陶瓷工艺发展历史做出系统的阐述、归纳和总结,也未能对影响古陶瓷装饰风格的社会根源进行深入剖析。这里也许是笔者不切实际的苛求,但要知道,这两点对研究学习古陶瓷鉴定至关重要。
  
  古陶瓷的工艺发展总体来讲是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由易到难,由原始到先进。以成型工艺为例:根据当前考古资料,我国最早出现的陶器,是一万多年前制作的粗砂陶,它们采用手工捏塑工艺制作。到新石器时期中期,开始出现泥条盘筑和慢轮工艺。到龙山文化晚期发明了快轮工艺和模印工艺,把原始陶瓷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在商代以前由于没有金属工具,器物表面都采用石质或陶质工具进行磨、擀、压、印等,直到出现金属工具以后,才有轮制修坯工艺。从战国时期南方贵族墓中出土的早期青瓷产品中可以看出,各种成型工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中国古陶瓷的各种传统成型工艺,发展到商周时期已基本定型,在其后的两千多年中亦有缓慢发展。唐宋时期出现了交胎贴皮和坯板粘拼工艺。清代康熙时期,随着欧洲廉价钢锉的输入,景德镇工匠发明了新的修坯工具条刀,开创了内外兼修的成型技法。民国时期又从欧洲引进了旋压、滚压和注浆工艺,我们称其为现代工艺。每一种工艺都会在器物表面留下特有痕迹,当我们了解它们各自出现的最早年代,就可以作为判定制作年代的根据。比如,一件“唐三彩”器采用注浆成型工艺,我们就可以立即判定出,它是现代工艺品,而非古代真品,因为古代唐三彩没有采用注浆成型工艺的。请万万牢记,笔者所指的是工艺的诞生期,远非它的结束期,否则就会犯本质错误。在我国许多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环境中的民间小窑,至今保留着许多最原始的制陶工艺。如果一见到这种传统原始工艺制作的陶器,就断定是原始祖先的遗物,那就错了。鉴定一件器物的生产年代,要对它的方方面面进行综合分析,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人们的生活习性、意识形态和审美取向,特别是最高统治阶层的意志对陶瓷装饰艺术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断代的理论依据。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于是,这一时期有关毛泽东、林彪及工农兵形象的陶瓷作品大量出现,我们称其为“文革瓷”,它们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如此,古代也如此。例如:明代嘉靖皇帝,废除其他教派独尊道教。嘉靖元年下令拆除京城内外所有佛寺、尼庵,把玄明宫金佛像的金皮全部刮掉。嘉靖十五年拆除皇宫中的大善佛殿,烧掉了所有佛像、佛骨、佛牙等物,使道教自东汉以来进入了一个空前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道教题材的纹饰成为瓷器上的主流纹饰,如云鹤纹、三仙炼丹纹、八仙祝寿纹等等。当然,这也不是说,凡道教题材的一定是嘉靖朝的,还是要结合其他方面综合分析。
  
  


来源:江南时报(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