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建材>  正文

论玻璃艺术的工艺美术特征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3月22日

  【中国市场调查网】“玻璃艺术”一词,中国工艺美术美术通史中没有记载它,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分类中有陶瓷、金工、木工、漆器、染织等,唯独没有“玻璃”。如果说“玻璃艺术”是个舶来词,恐怕会引起争议。“玻璃艺术”在我国是个新的艺术类别,它到底应归于哪一类,是那门学科,我们就很有必要从玻璃艺术的发展史、表现形式和艺术的概念、美术的类别、工艺美术的特征诸方面去探讨。
  
  玻璃,我国古代称之为璧流璃、琉璃、颇黎。“琉璃”一词可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但准确的文字记载只能追溯到汉代,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明朝时期,清朝以后“琉璃”一词就很少使用了。事实上,紫魏晋南北朝以来,翻译印度佛经就喜欢将“琉璃”“玻璃”并用。
  
  孙廷铨,清朝人,出身于琉璃世家,他在我国第一步有关琉璃工艺的专著《颜山杂记》中谈到: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便之。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而后生。按照他的说法,琉璃指人工物,从其原料构成和加工工艺,可以看出琉璃类似于现代的硅酸盐玻璃,是一种低熔点的玻璃。“琉璃”这个词到了清代以后,就不再是指玻璃器了,而是专指低温彩陶所烧成的釉面砖瓦,在清代末期真正的玻璃器反被称为料器。
  
  料器又称"玻璃器",中国的料器生产约始于元末明初。料器是以一种溶点较低的玻璃为原料制作,最早由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到明代万历年间,中国北部山东省博山地区的料器制作已经十分兴盛,并流传到北京。清代康熙三十五年,北京出现了首家大规模的“琉璃厂”,专门生产皇宫御用的料器,受到皇室成员的欣赏。明清时期的料器生产,以北京和山东博山两地最为著名。山东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术琉璃”之称。博山料器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名震四方。特别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料器雕刻,制作极为精美。其品种包括日用品、装饰品和首饰等近千种。北京料器精工细制,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仿玉制品,几可乱真,其工艺水平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品种包括各种传统首饰、日用装饰品和鸟兽、花果、人物雕刻等1500余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也是我国玻璃艺术最繁荣的年代。
  
  由于玻璃在中国的历史中记录甚微,为弄清玻璃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方便为“玻璃艺术”验明正身,归门别类,我们不妨从国际玻璃艺术的发展史中去寻求答案。
  
  两河流域孕育了世界最古老的古代文明,这里出现了最早的玻璃器皿、最早的文字和最早的城邦。介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今伊拉克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可能就有人定居,这一地区孕育了众多的人类早期文明。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是美索不达米亚先民燃起了玻璃艺术的第一把火。
  
  玻璃的生产与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述地区有着优质的石英砂(氧化硅)和天然碱(碱酸钠)。人们发现,这两种东西的混合物在高温中熔化后,能产生出一种光彩夺目的物质。据说这还得归功于一位陶工。在一次从窑中取出陶盆时,他看到陶盆里有一块亮晶晶的东西。这位聪明而又细心的工匠,没有放过这个小小的意外发现,他分析陶土里的成分,经过一次次试烧,终于搞清了这亮晶晶的东西原来是由沙子和苏打的混合物烧成的,这就是玻璃。
  
  科学家对大量出土的残破玻璃器研究发现,充分肯定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玻璃的起源地,并认为当时的玻璃器存在着三种成型方法:“型芯法”、“镶嵌法”、“铸造法”。
  
  古埃及玻璃釉的运用远远早于玻璃器皿,玻璃在古埃及是比金银还要珍贵的东西。繁花工艺和马赛克工艺大约在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开始流行。工匠们将不同颜色的玻璃棒按照设计好的次序叠成一捆,这捆玻璃棒的横截面就构成了图案或文字,然后将玻璃束加热,使这些不同颜色的玻璃棒熔为一体,横截面的图案就固定下来了,再把整捆玻璃束拉长,变成细长而精致的玻璃棍,最后再把玻璃棒切成许多薄片。该工艺最初应用于珠宝的生产,后来用这些薄片去塑造容器,或用于器物和人像局部的拼花和镶嵌饰物。


来源: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