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建材>  正文

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2000亿元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17/2011 16:24:55

   “十一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一个新兴的化工产业门类。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化工新材料国内市场销售额约为1059亿元,国内化工新材料工业产值约为600亿元。2010年,我国化工新材料市值达2000亿元以上。

   氟硅材料:生产和消费大国

   我国已发展成为初级氟化工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并在聚四氟乙烯等氟化工深加工产品领域取得突破。氢氟酸产量从2004年的30万吨逐年攀升至2009年的130万吨,聚四氟乙烯产能2009年达到5万多吨,氟化氢、氟化铝、冰晶石等大宗、重要的氟化物已拥有万吨及万吨以上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装置,已经掌握氟化氢大型成套装置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关键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在氟化工高端产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薄弱,因此在高附加值的含氟精细化学品如含氟表面活性剂、含氟液晶、含氟医药等的产能和产品十分有限,成为卡住氟化工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2009年我国有机硅材料消费量同比增长约13%,消费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包括下游产品在内的整个有机硅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50多亿元。2009年有机硅单体产能达到98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国,预计到2010年底,有机硅单体产能将突破150万吨。我国目前已能生产多种用途的有机硅建筑密封胶产品,并逐步扩大了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国产硅酮结构密封胶在各项性能指标特别是拉伸粘接强度方面已超过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上升到70%左右。

   工程塑料:形成完整产业链

   工程塑料工业已逐步形成了具有树脂合成、塑料改性与合金、加工应用等相关配套能力的完整产业链。基本的工程塑料树脂均能在国内生产,聚合能力已经达到每年60万吨左右,改性树脂材料年产量也有200多万吨,过去国外对我国禁运的特种工程塑料树脂现在国内几乎都有生产,并且能够少量出口。

   由吉林大学完成的聚醚醚酮酮树脂项目荣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设计合成了4种新结构的特定单体和聚醚醚酮酮及含联苯结构聚醚醚酮酮、聚芳醚酮液晶及功能型低介电常数聚醚醚酮酮等三大系列高性能耐高温热塑性树脂,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长期的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内军工和高技术领域的急需。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聚苯醚生产工艺,建成我国第一套年产1万吨聚苯醚大型工业化装置。四川得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突破工程化关键技术,已形成年产超万吨的聚苯硫醚树脂生产规模,可生产塑料级聚苯硫醚树脂产品,打破了巴统组织长期对我国聚苯硫醚生产技术和产品的限制。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联手,成功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500吨聚碳酸酯产业化新技术,填补了国内一步光气界面法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空白,总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中海石油天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实现主装置A线全面投产,成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聚甲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聚甲醛的市场缺口。

   膜材料:三大消费板块之一

   近年来,我国的膜工业市场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即便是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增速。膜材料生产技术渐趋完善,基本上各种膜都能生产,中国的膜消费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板块之一,占全球消费量的20%。

   “十一五”期间,我国膜材料领域也取得了多项原创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研究项目突破了一系列制备膜材料的关键技术,获得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自主研制的离子膜于今年6月底在万吨级氯碱装置上进行工业性应用一次成功,一举打破了美国、日本长期对该项技术的垄断,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氯碱离子膜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国家。燃料电池用离子交换膜是燃料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由山东东岳集团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膜已经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其年产500吨的燃料电池磺酸树脂离子膜生产装置已经建成投产。荣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新型功能中空纤维膜项目攻克了熔融纺丝法纺丝致孔关键技术,制备出熔融纺丝法压力响应功能中空纤维膜及其成套装置,相关技术与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纺织、化工、食品、电力等行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


   纳米材料:赢得国际话语权

   我国以富勒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为代表的碳纳米材料开发在“十一五”期间展现出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凭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科研创新成果,我国赢得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中科院化学所与沈阳科友公司联合开发的富勒烯及内嵌金属富勒烯实验室制备装置已平稳运行6年,他们与西南科技大学等联合研制的富勒烯工业化生产装置打破了国外对富勒烯燃烧法制备技术的垄断。成都有机化学公司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碳纳米管的连续化批量制备,目前该公司开发的碳纳米管产品已达33个品种。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发出一种制备碳纳米管的催化剂与新技术,其参与投资的年产100千克高纯度多壁碳纳米管生产装置在新疆库车化工园区开工建设。

   纳米材料的应用也直接提升了传统产业。2010年8月,我国自主研发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成功首印。由中科院化学所开发的这项制版技术摒弃了传统感光成像的思路,通过开发新型纳米转印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了印刷业对感光材料依赖的现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纳米氧化物浓缩浆与纳米复合涂料技术显著提高了纳米粉体材料在涂料中的分散效果和利用效率,使纳米复合涂料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采用该成果可研制出纳米复合飞机蒙皮聚氨酯涂料、纳米复合封孔涂料、纳米复合乳胶漆等具有不同功能的纳米复合涂料。

   高性能纤维:突破力度空前

   我国高新技术纤维的产业化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批高新技术纤维品种如T300级碳纤维、间位芳纶、聚苯硫醚树脂及纤维、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无机耐高温玄武岩纤维等实现了国产化技术和规模化生产的突破,产能增长迅速,产品已运用到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多个领域。目前我国碳纤维T300级已实现千吨级规模,芳纶1313及芳纶1414部分型号产品已完全实现国产化,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间位芳纶产能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无机耐高温玄武岩纤维产品已出口海外市场,国内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在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建成,千吨级碳纤维项目成功产出合格MH300高性能碳纤维产品。高新技术纤维及应用的产业化,正切实推动着我国化纤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聚氨酯:占全球产量的1/3

   我国聚氨酯产业发展很快,产品已占到全球总量的30%左右。今后一段时间内,建筑节能、汽车及轨道交通、轻纺、外贸和人口等5大因素,将进一步拉动我国的聚氨酯产业。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聚氨酯产品的产量达到380万吨,产值为900亿元,2009年聚氨酯产品的产量超过400万吨。我国已成为全球聚氨酯跨国公司的主要投资地,一大批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我国建成了世界级的聚氨酯基础原料生产基地和全球研发中心。

   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在万华宁波工业园成功实现产业化,这是在早期引进不成熟的万吨级技术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化技术,也是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的MDI装置,能耗比国际领先技术降低近10%,同等规模投资比国外低30%~40%,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高,标志着我国已跨入世界MDI制造技术的领先行列。烟台万华宁波二期年产30万吨MDI装置已于2010年10月开始试车,预计年内就可以投产。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万吨/年TDI项目花落江安阳春工业园区,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TDI项目。


  
新领域精细化工:形成完整体系

   “十一五”期间,电子、汽车、建筑、信息和医药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加速期,对品种繁多的精细化工产品的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精细化工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已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国内需求。据统计,2009年新领域精细化工各类产品生产总量接近2700万吨(以实物量计),工业总产值约5500亿元,已形成了涵盖科研、生产和应用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生物化工:多领域取得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微生物酶拆分制备技术获得工业应用;柠檬酸产量已居世界前列;纤维素制乙醇技术在不断完善;通过生物化工技术制备1,3-丙二醇、尼龙1212、单细胞蛋白、酶制剂、生物试剂和生物传感器等已取得进展。

   微生物酶拆分制备技术获得工业应用,江南大学采用微生物酶拆分制备D-泛解酸内酯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该项目在国内外首次采用生物拆分制备的D-泛解酸内酯生产D-泛醇,已成功应用于D-泛酸钙和D-泛醇的工业生产。纤维素制乙醇技术在不断完善,河南天冠集团建设的国内首条秸秆纤维乙醇工业化生产示范装置已投入运行;安徽丰原建成以玉米秸秆为原料5000吨/年燃料乙醇工业化示范装置;中粮集团联手诺维信在黑龙江建设万吨级纤维素乙醇工业示范装置。

   清华大学双菌种两步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的技术路线已经完成中试研究,中试产品聚合得到的PTT在特性粘度、色泽等关键技术指标上超过了进口产品;大连理工大学在以甘油转化生产1,3-丙二醇的技术开发上也取得进展,研发出以玉米为原料,经发酵两步生产1,3-丙二醇的新工艺。

   涂料:产量创新纪录

   在高速成长的房地产、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的推动下,虽然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洗礼,我国涂料行业仍旧创造了2009年755.44万吨的最新涂料产量纪录,成为涂料产量第一大国。预计2010年我国涂料产量能够达到800万吨。“十一五”期间,我国涂料行业重点发展了节能、环保型和耐久性涂料,如水性涂料、粉末涂料、辐射固化涂料、有机硅、有机氟改性丙烯酸酯类涂料、重防腐涂料,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专用涂料等。

   其中,华南理工大学与有关企业合作,突破了高固体含量聚氨酯与聚丙烯酸复合乳液以及与硅聚合物杂合技术,开发出8种高性能聚合物乳液和20种水性木器涂料,建成万吨级涂料生产线,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北京钰林化工有限公司在水性汽车涂料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先后推出了水性双组分丙烯酸聚氨酯防锈底漆、水性双组分丙烯酸聚氨酯中涂漆、水性双组分高光泽丙烯酸聚氨酯面漆,有力推动了我国汽车漆的国产化;中国海洋大学开发的环境友好型海洋防污涂料结合中国海域环境特点,发明了环境友好性与防污性相统一的防污涂料及其两个关键成分—防污剂、防污树脂,使我国形成了较完整的防污涂料技术体系。

   饲料添加剂:主流产品国产化

   我国饲料添加剂产业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主流产品基本实现了国产化,由进口国成为出口国。这5年间,我国重点开发了蛋氨酸和苏氨酸等氨基酸产品,提高了饲料磷酸氢钙的生产水平和规模,加强了酶制剂的生产。

   重庆紫光与天津化工厂合作,对引进的蛋氨酸生产装置进行改造创新,通过技术集成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了年产1万吨工业示范装置,结束了蛋氨酸生产装置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科研单位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苏氨酸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实现了苏氨酸生产的节能减排与绿色制造过程,为进一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清华大学生物化工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智能多功能酶——MBP(麦芽糖结合蛋白)融合肝素酶。

   胶黏剂:走环保节能路线

   我国重点发展了环保型、节能型胶黏剂,如低甲醛释放量的脲醛胶,无溶剂、环保型的热熔胶,聚氨酯胶黏剂(取代使用芳烃溶剂的氯丁胶),有机硅胶黏剂,环氧胶黏剂等。

   由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等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水性聚氨酯鞋用胶黏剂研制与应用开发已实现批量生产,二期扩能后年产量可达到3万吨以上,该项目将填补国内新型鞋用水性胶的产业空白。北京林业大学开发的人造板优质高效胶黏剂制造及应用关键技术促进了我国人造板产业升级。该项技术应用3年来,总计减少甲醛排放量1700多吨,减少胶黏剂耗费量10万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