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通过内修制度、外练营销,已经在市场上树立起了一定的知名度。如友邦 、容声、美尔凯特等不少企业在行业内外,都有了相当的口碑。他们无论是在产品品质还是市场营销上,都有着正确的方向、成功的经验,但反观一些中小集成吊顶企业,内制度不行,外营销乏力,而尤其是他们的营销能力,尤为缺乏。
这部分中小集成吊顶企业 论发展,很多曾与大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由于他们观念陈旧、营销能力缺乏、导致企业处于原地踏步状态。对这些中小集成吊顶企业来说,营销战略只是一种形式,即便制定了营销战略,也仅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无法把其贯穿于自身经营活动中,使营销战略成了装点门面的东西。由于战略迷失,在竞争过程中不断被动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白白浪费优势资源,失去了发展的最好时机。
那么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制定属于自己的营销战略呢,简单的说是从企业自身的实力出发,因为不同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管理水准、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不尽相同,照搬其他企业的战略后,没有原来的环境,自然结不出胜利的果实。因此,中小企业在借鉴其他公司营销方法时,要深挖其中的精髓,再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出适合自己的方案。
集成吊顶中小企业营销策略
但反过来说,还是有不少思想可以共享的。笔者对集成吊顶行业 的深入观察之后,认为中小集成吊顶企业在营销中,可以把握以下几个要素:
1.集中优势,实行产品差别化策略。营销的核心是买卖,买卖的核心是产品,在所有营销策略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策略是产品策略。中小集成吊顶企业资金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大批量生产并通过公关、广告宣传等促销手段或低价格来占领市场。中小集成吊顶企业 较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应将市场定位在个性化、独特化的生产领域,尽量实现产品的差别化和高级化。对能有效发挥企业特长的市场空间实行重点投资、密集型经营,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提高市场占有率。
2.市场细分,实行夹缝经营策略。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小,竞争实力弱,不能与大企业面对面“碰撞”。另一方面,它们又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适宜采取拾遗补缺的夹缝经营战略。采取这一经营战略,关键是要找到中小企业经营上补缺或拾遗的空间,即寻找市场上被大企业忽视或没有提供足够有效服务又具有开发价值的市场空白。一个理想的市场补缺应备以下几个方面条件:具有足够的规模和开发潜力;大企业或竞争对手忽视或不够重视这一细分市场,中小企业又有足够的资源和技术能力来开发;补缺市场上的产品寿命周期较短,生产工艺简单,投资少,见效快。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的补缺市场,依靠多种补缺减少经营风险,增加生存机会和盈利能力。
3.实行“寄生”营销策略。中小企业可依附大企业,借势生存。目前的OEM(业务外包生产)方式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的主要方式,即小企业接纳了大企业转移出的部分产品生产线,在大企业的技术指导与质量监督下,其成品以大企业的品牌包装进入市场。而大企业也可将智能和资源集中于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上,并获得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同时,小企业也能集中力量生产某项零部件,走“专精优”的道路。
4.开展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的一种营销方式。其包括树立网络品牌,开拓产品或服务市场,发布企业信息,提供技术支持,进行网上市场调研等活动。企业通过互联网捕捉信息,创造商机,使网上经营活动的整体效益最大化。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的不断渗透,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正成为一种潮流和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网络营销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视为未来赢得竞争优势的途径和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营销有三字诀——快、准、狠。所谓“快”就是在营销执行阶段,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各种营销资源集中于目标市场。迟则生变,任何犹豫或人为放慢执行速度都会影响营销效果。所谓“准”就是在营销活动中,一定要有的放矢,牢牢盯住目标市场,提高营销活动的准确率。所谓“狠”就是营销活动一旦展开,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营销资源迅速集中起来投放于目标市场,成败得失往往由一次活动决定,所以在投入的力量和动作上一定要有一股狠劲。同时,中小集成吊顶企业应该在自身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冷静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弱点,善于抓住机遇,并利用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真正使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焕发“小而美”的魅力。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