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方式 推进绿色的经济崛起
陶瓷,历史上曾是梅州人的一个 “骄傲”。梅州陶瓷生产拥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以前,曾是广东的四大产瓷区(石湾、枫溪、大埔、饶平)之一,也是历史上全国四大产瓷区(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潮州枫溪、梅州大埔)之一。陶瓷集散中心大埔高陂镇,更是当时闻名中外的“白玉瓷城”。最近,市委书记李嘉率广东省经贸文化交流团梅州分团到台湾拜访世界客属总会会长、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等台湾政要时,代表梅州赠送给台湾方面的精美礼品正是大埔青花瓷器。
现状:纵比有进步,横比要跑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梅州市现有陶瓷企业 238家,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是三大块:大埔县、丰顺县和梅江区。其中,大埔县是梅州市陶瓷主产地。2009年度,我市规模以上陶瓷企业37家,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27家, 实现产值115490万元,比增44.19%; 出口创汇7621 万美元, 比增30.12%;上交税金6463万元,比增54.69%;就业人员22832人。另据最新统计,今年1至7月份,陶瓷产业 出口额为924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8%。然而,梅州陶瓷产业发展现状是:自己跟自己比,有进步;自己跟别人比,要跑步。市外经贸局、市经信局、市中小企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了相似的判断:梅州陶瓷产业最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从纵向来看,是在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但从横向相比,梅州陶瓷的发展就慢了一些,也有了相当的差距,特别是与潮州陶瓷产业相比,简直是相形见绌:潮州目前是广东陶瓷重点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日用瓷、工艺瓷和卫生陶瓷的生产基地,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瓷都”称号。目前上规模陶瓷企业近400多家,陶瓷工业年产值300多亿元,占潮州市工业比重为30%以上。梅州的陶瓷企业无论在规模、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都与潮州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梅州一些陶瓷企业还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窘境。
审视:发现不足是进步的开始
由此可见,梅州的陶瓷产业,虽然具有相当的传统产业优势,但在“群雄逐鹿”的国内外陶瓷市场的风浪中,仍显得比较弱小,远远没有达到做大做强的目标。发现不足是进步的开始,这些不足也正是今后振兴陶瓷产业 的“切入点”。记者近日来连续走访了相关部门、陶瓷主产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以及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士,他们从不同角度谈到了目前梅州陶瓷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其一是总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有的还停留在手工、半手工作坊式。梅州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郭福琼认为,目前,梅州陶瓷企业 一方面形势很好,可以拿到大量订单,但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用工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订单流失。其实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提高机械化生产程度,但由于企业技术改造跟不上,生产效率低下,产品数量、质量难以提高。
其二是由于都是民营企业,在企业管理上带有明显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大埔新马陶瓷公司董事长杨家裕认为,当前一些陶瓷企业老板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思想观念陈旧,安于现状,坐等订单。
其三是梅州市陶瓷产业的人才现状,面临着很严峻形势,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人才匮乏。这种人才既包括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大埔、丰顺产区原来的很多陶瓷技术人员、瓷艺人出现外流,据说梅州陶瓷行业有几千人在潮州,而且,新培养的陶瓷专业人才又没有多少愿意干回本行,或又走出去了。少数条件较好的企业,只好高薪聘请江西景德镇或潮州的陶艺师来开发新产品。大埔县陶瓷产业办公室主任李国志认为,外聘陶瓷专业人才很难,聘请进来了也难以留住。一个产区的内外环境好了,产业链完善了,产业发展有奔头了,招聘人才也就较容易了。另外,一个产区的人才,不能光靠外聘,还得与本地培养相结合。
其四是融资难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众多陶瓷企业普遍感到融资难,特别是银行贷款难。大埔高陂镇政府干部认为,银行现在是商业化运作,肯定是“帮富不帮穷”。在大埔陶瓷主产区高陂,主要的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都没有网点,这对陶瓷企业办理金融业务很不便利,而且现在银行对中小企业采用抵押担保贷款,所以既很难贷款,即使贷到款,也是数额较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其五是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创新能力有限,特色不明显。从瓷种来看,梅州的陶瓷产品单一,近年来除了紫砂红陶外,没有开发出多少新瓷种。在其他产区,通常都有十几个瓷种;从产品档次来看,真正称得上高档的产品很少,绝大多数属于中、低档产品。
其六是品牌意识较淡薄,市场推广力度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梅州陶瓷远销海内外,但陶瓷企业 营销手段落后,企业的产品缺乏知名度,有的根本没有自己的品牌。另外,多数企业只做来样贴牌生产,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
对策:抓特色扶龙头塑品牌上规模
如何振兴梅州陶瓷产业 ?记者通过走访相关部门、陶瓷产区、陶瓷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得出的结论是十二个字:抓特色扶龙头塑品牌上规模。
在发展特色方面,大埔陶瓷产业办公室主任李国志认为,梅州乃至大埔陶瓷产业要做大做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特色。要以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继续发展青花瓷等特色产品,着重开发特种陶瓷、建筑陶瓷等新产品种类,打造特色新产品优势。嘉应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陶艺教研室主任熊青珍认为,梅州陶瓷特别是大埔陶瓷今后完全可以和客家文化相结合,加入客家围屋、客家服饰等元素,根据市场需求,开拓一些新的产品,在装饰上也要与时俱进。梅州市溪山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康认为,梅州陶瓷要发展特色,其中一个出路在于把陶瓷产业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如陶瓷文化博览、陶瓷旅游工艺品的销售推介、陶冶性情的陶瓷文化推介等。
在扶持龙头方面,梅州市陶瓷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市委、市政府要重点扶持2至3个较大规模企业,在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重点倾斜,集中优势打造行业龙头,同时要打造重点陶瓷产业园建设,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争取培育更多产值超亿元的陶瓷企业,使陶瓷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排位进入前五名,真正成为梅州的主要支柱产业。
在塑造品牌方面,熊青珍认为,梅州陶瓷特别是大埔陶瓷这张名片,在全国及全世界范围内还不够响亮和炫目,相反,醴陵陶瓷等以地理名称命名陶瓷,可以让人们马上联想到这个地方的瓷器。梅州陶瓷产品 必须花更多精力放在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上,要结束内部品牌芜杂、互相割据的散乱局面,重新夺回“中国青花瓷名产地”的地位,并积极打响“大埔陶瓷”、“高陂青花瓷”、“潭江红陶”的区域品牌。
在壮大规模方面,郭福琼认为,梅州陶瓷要跳出传统产业小圈子,放眼行业趋势上规模。因此,梅州市陶瓷要在依托发展传统的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的基础上,拓宽思路,综合发展;大埔县委办干部黄先生认为,德化、潮州的中、小陶瓷企业 之所以发展迅速,就是因为专业化生产高度发展,产业链非常完善,无需每个企业都花很多钱用在燃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的配套上,省下了这些资金和精力,企业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抓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只要抓特色、扶龙头、塑品牌、上规模,不断提高梅州陶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附加值,把陶瓷产业 与旅游文化开发紧紧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实现梅州陶瓷产业“点土成金”。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