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无缝钢管 反倾销大棒刚落,中国产无缝铜管又成为下一个反倾销对象。美国商务部5月6日作出初裁,对从中国和墨西哥进口的无缝精炼铜管材征收反倾销税,其中针对中国的税率为10.26%~60.50%。从如今的初裁,到4个多月后的终裁,似乎变数犹存。但是,业界普遍认为,最终裁定的结果将与此次初裁没有大的出入。因为,过去的贸易制裁极少没有通过的,这次应该也不例外。就目前国内铜管行业来看,这无疑是影响巨大的。目前国内铜管业的加工费已经很低了,这样一来出口受阻,将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国内铜管价格 战“阴云密布”。
美国商务部5月6日表示,已设定针对中国及墨西哥进口铜管材的初步反倾销税率。税率介于10.26~60.50%之间。据美国商务部声明,200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无缝精炼铜管材 价值约2.33亿美元,从墨西哥进口的价值约1.3亿美元。其中,金龙精密铜管集团与海亮集团旗下3家公司海亮股份(002203)、香港海亮、上海海亮铜业的税率介于10.26%~58.69%;另有5家出口商的反倾销税率为34.48%,其他中国出口商的反倾销税率为60.50%。此外,美国还对墨西哥无缝精炼铜管材设定了29.52%~32.27%的反倾销税。美国商务部将于今年9月就中国产无缝精炼铜管材的反倾销案做出终裁决定。在美国商务部做出终裁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也要做出终裁决定,之后美国商务部才会发布反倾销令。
美国反倾销涉案企业何去何从
据海亮股份公告披露,海亮股份公司于5月7日接到美国商务部(DOC)通知,美国对产自于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上海海亮铜业有限公司的紫铜管设定初裁税率为58.69%。美国进口商凡是进口产自于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上海海亮的紫铜管,将暂按58.69%的倾销税率向美国海关预缴相应的关税保证金。
资料显示,海亮股份是全国第二大铜管生产企业。2008年,海亮股份及控股子公司上海海亮共向美国出口紫铜管15479吨,占总销量的10.52%。2009年,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上海海亮共向美国出口紫铜管10701吨,占总销量的7.18%。虽然海亮对美国铜管出口量并不大,但海亮公司还是会就该诉项启动应对程序,争取自身权益,该公司已决定聘请专业的律师机构应对此次反倾销法律事务。
紫铜管主要应用在空调制冷设备和建筑领域。去年10月,美国本土铜管生产商于9月30日发起反倾销调查的申诉书。对于本次初裁,海亮股份表示,目前公司全资子公司海亮(越南)铜业有限公司年产7.1万吨铜及铜合金管生产项目部分生产线已经建成,进入试生产阶段,该公司出口美国紫铜管订单将向越南生产基地转移,以应对反倾销对该公司的不利影响。
据相关数据显示,此次面对悬挂于中国铜管业对外贸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首当其冲的是河南第一大出口企业———金龙集团。一方面,金龙集团是我国对美铜管出口最大的企业,美国市场占据金龙集团外销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反倾销税的实施势必会影响金龙集团在墨西哥刚刚投产的工厂的正常运转。
涉案企业将何去何从?对此,金龙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公司相关部门正在就应对措施进行商榷。不过,不管是对金龙还是海亮,外销产量将转为内销的市场氛围已日渐浓厚。
外销转内销价格战似一触即发
就目前国内铜管业情况分析,目前国内铜管业的加工费已经处在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上,行业利润率大概也就在3%左右。美国的反倾销税一旦最终通过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国内的价格大有调整之势。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铜管的出口量达到21.8万吨,比2007年提高了18.72%。2009年,尽管受到国际市场萎缩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出口有所下降,但是依然达到18万吨。这一年,美国从中国总计进口约2.33亿美元的铜管,由墨西哥进口铜管总值约1.3亿美元。如果这些产能全部或者部分在国内释放,那么目前国内的供求状态将被打破,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这对国内铜管企业将是不小的挑战。那时只能是打价格战。
据有色金属权威分析机构CRU估计,2009年全球铜及铜合金管消费量同比下降12.5%至260万吨,经济衰退到复苏有待时日。
因此,中国铜及铜加工业企业在积极做反倾销申诉的同时,也应该对自身的发展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一方面我国的铜管行业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继续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拓展海外其他市场,以消化原出口美国紫铜管的产量。另一方面,鉴于外需不足、贸易保护,行业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也就十分必要了。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